【八八战略金华行】从“中国第一班”走来的治村导师——看永康高镇这般砥砺前行
看“中国第一班”如何为改革开放破局开路
1994年,永康市选送首批优秀农村基层干部来到浙师大参加经济管理大专班学习,开创了村支书集体上大学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第一班”。
“我是这个班的副班长。”永康市高镇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总支书记、社长王根红说。
“中国第一班”以狠抓农村基层干部学历为突破口,是一项培养跨世纪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战略举措。从1994年到2000年,该市共有7批366人参加了师大的大专班学习。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永康市高镇,见到了王根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永康工业蓄势待发,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位于老城区边缘的高镇村成了永康新城区扩张首选的黄金地段。
随着中国科技五金城的崛起,永康市行政中心、永康一中、自来水厂等重点工程的落户,高镇村逐渐成为繁华的闹市区。
永康市高镇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总支书记、社长王根红说:“改革开放,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的百姓确实是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治村导师导出高镇新天地
王根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身份”——永康市治村导师。
金华市级治村导师4名,永康市级治村导师15名,镇级治村导师95名。
治村导师的出现,营造了农村干部“守规矩争先锋”的浓厚氛围。永康市精选的治村导师团成员,是该市农村改革发展战线上涌现出的优秀村干部典型。他们工作有担当,做事讲规矩,一心一意谋发展,诚心实意解民忧。
“到临近的乡村,我作为导师会去分享治村经验。”王根红告诉记者。
邀请他们作为治村导师,既是永康市注重和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的体现,也是进一步树立农村干部应当“讲政治、顾大局、能干事、有实绩”的导向,营造了广大农村干部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坚持可持续发展,高镇砥砺前行
高镇领导坚持“市场兴村、文化强村、民主治村、和谐活村”的理念,通过市场引领、文化引领、民主引领,带领一班人和全社干部群众,致力打造“美丽高镇、繁荣高镇、富裕高镇、幸福高镇、和谐高镇”。
“为了美丽高镇,我们把工业企业都搬出去了。要美,就要大力治理环境。”王根红说。
高镇充分发挥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社员收入成倍增长。高镇在老年人福利,全村年终福利也是呈增长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高镇就把村当做企业来经营。“从村里走出去的企业也很多,并且懂得走回来。90年代设置的工业发展基金让企业发展了,村里也富裕起来了。”王根洪说,“现在的高镇,平均每户收入10来万左右。”
教育兴村,高镇的文化教育之路永远在脚下
“只有经济强,文化强,才能真正繁荣富强。”王根红说,“农村要振兴,首先教育要振兴,文化要振兴。”
“从村中学校变成市里的重点学校,考上大学就发2000元奖励金……”高镇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在繁荣物质文明基础上,以一个节目、一座戏台、一首村歌、一份村报、一个辅导站、一个书画社、一个图书室、一座桥梁、一册村志、一本档案等“十个一”载体,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展示村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社员自豪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书法村、四十年改革开放文艺晚会……高镇的文化幸福之路也一直在路上。”王根红说。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