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专家看金华|非洲专家的 “上山之旅” 从一粒稻米接近中华文明

金彩云客户端>城事 记者 何思涵/文 陈斌/摄影摄像 2023-05-30 22:23:28

一颗曾深埋土壤的小小稻米,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它来自一万年之前,形状依然留存完整,炭化发黑的外表上细纹清晰可见。从它身上,得以窥见绵延万年的人类文明基因。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如何生活?吃什么,穿什么?何处栖息,何以为生?在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远道而来的非洲朋友们发出疑问,也找到了答案。


黄泥夯的墙,仿茅草屋顶,5月29日,走进稻田连绵起伏深处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 “中国式现代化和非洲发展”研修班的非洲专家学者们一下子被眼前复原的考古场景吸引住了。在中央的探坑中,惟妙惟肖的考古人员塑像呈现出或蹲或挖或研究的姿势,正是在这里,出土了数粒炭化稻米及大量混杂的稻壳、稻叶,成为一万年前稻作文化的实证。

展厅的重头戏,当属中央圆形展柜里静静沉睡的这粒“万年米”,也许是专业对口,从摩洛哥来的哈桑一世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的教授拉齐泽·福阿德对此表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兴趣,他第一个凑近展柜的放大镜,近距离观察这粒炭化的小小米粒。 “一万年前的一颗稻米,居然保存得这么完整,从中我们可以追溯到如此久远的史前文明,这实在是太神奇了。”

这粒米发现于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的地层中,属于上山文化早期,距今超万年。通过科技考古,专家们认定这粒米是人工栽培的,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也就是说,浦江上山的先民们是已知世界上最早开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群人。

“一直知道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没想到现在已经能追溯到万年前的文明起源,这是一个改变世界文明史的发现。”听完讲解员对稻米的介绍,福阿德又拿起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他感慨地说,透过稻米斑驳、炭化的痕迹,仿佛看到了当年人们走出洞穴栽培它,延续起中华文明的痕迹。

来自突尼斯高等管理学院的胡达·哈扎米则在展墙的一张地图前停下了脚步,地图上标注了世界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黍是什么?和稻米有什么不同?”指着中国中部地区的“黍”字,她发出疑问。“和中国不同,我的国家种的是非洲稻还有珍珠粟。原来这里才是水稻栽培的最早起源。”

除了世界最早的炭化稻米、上山遗址还发掘了世界最早的彩陶。这些陶器大部分都有一层红色的陶衣,被称作“上山红”,上面还绘有精美的乳白彩色纹饰。更重要的是,在发现的许多陶片中,都掺杂着稻壳。“这足以说明当时这里的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艺水平,并通过农业种植、陶器制作实现了定居。” 阿尔及尔第三大学政治和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阿拉吉·西曼告诉记者,他的故乡阿尔及利亚同样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自然资源丰富,他希望,能把这里的所见所闻带回国,在全球视野下碰撞出更多中非文化的火花。


编辑:傅夏璇
二审:王春雷 吴慧贤
三审:章果果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相关专题
【专题】一带一路金枢纽
【专题】中国式现代化·非洲专家看金华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