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青年走读金华 寻找共富发展答案
在过去4天时间里,来金参加第八届中非青年大联欢的64名非洲青年与来金采风的28名非洲媒体记者走市场、逛产业、看发展。抵达金华的第一天,不少与会嘉宾就提到,此行他们最关注的是两个词:科技与经济。他们对金华的产业与经济发展充满好奇,希望了解科技创新与市场贸易对中国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想通过走访把更多中国经验带回非洲、发展非洲。
尼日利亚《卫报》记者布里奇特·奥诺奇有20年的新闻从业经验,这是她首次出国采访,来到中国对她而言充满惊喜。“来中国前,我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人口大国’‘发展中国家’两个词上,认为这里可能还是存在落后、贫穷的情况。显然,亲眼所见的中国,颠覆我的想象。”
布里奇特·奥诺奇说,在金华的走访中,她感受到科技进步无处不在,这种力量带来的改变也是巨大的。在横店影视城秦王宫景区,她体验了4D体验项目《龙帝惊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将科技创新作为内在核心,就是为何横店能够成为全球最大影视拍摄基地,同时引领文旅发展的原因。”
来自利比亚的哈吉姆·萨拉丁·法齐,是利比亚外交与国际合作部的一名秘书。走访中,位于金华开发区零跑汽车工厂里的新能源汽车引起他的兴趣,他说,在利比亚还没有新能源汽车。
金华是浙江省四大重点整车生产基地,有着全省五大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群之一,先后入选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全省首个省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城市,全市有多达1500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得知这些信息,哈吉姆·萨拉丁·法齐表示,金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令人惊讶。在看了汽车外观、内饰后,他又对汽车的设计、续航、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等方面提出问题。“新能源汽车是趋势,未来如果我们国家要发展新能源汽车,金华的企业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相关科技。”
5月25日是非洲日,在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木雕艺术馆,该校的非洲留学生与中国同学一起,用流利的中文唱起《茉莉花》。埃及金字塔报的副主编索利曼·萨拉沉浸在歌声里,被深深地打动:“语言不会成为阻碍,文化会流动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
现场,非洲青年们进行了木雕体验,小小的圆形木雕牌上,已经刻好了一朵牡丹花,通过打磨、上蜡等工序他们就可以完成一件属于自己的木雕挂件。索利曼·萨拉想到了自己家乡的艺术作品:“在埃及,也有类似的雕刻工艺,中国的雕刻更细腻。文化相通,又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在金华,传统艺术被做成了地方产业,让文明与经济一起奔跑。”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实施“新丝路刚果(布)留学生计划”,建设“中刚丝路学院”,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探索打造“传承中国技艺,聚焦中华美学,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国际人才”的中刚合作办学路径,形成了“汉语预科+专业学习”的刚果(布)本土化雕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索利曼·萨拉为工艺美术国际班的创新做法点赞。她说,一批批非洲留学生到金华学习木雕工艺,既传承东阳木雕优秀传统文化和精湛技艺,又培养了非洲国家急需的木雕家居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还促使中国传统技艺在非洲生根发芽,加深了中非文化艺术交流,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未来友谊使者。“经由他们之手创作的木雕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交融的代表。非洲学生在此掌握了谋生之道,并深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他们的经历是最为生动的中非友好故事案例,他们自身也将成为中非友好的民间大使,要把所见所闻所学所想讲给世界听。”
利比里亚《每日观察家报》记者大卫·门卓刚到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就开启了购物模式,他说,义乌的东西价廉物美,市场规模超乎他的想象。“我们相信,我们的见闻也是非常多非洲商人感兴趣的,他们会乐于与义乌开展贸易。”
赞比亚国家通讯社记者琳达·穆佩莫说,在赞比亚,义乌小商品就有不小的知名度,人们生活中的很多小物件都源自义乌。“中国有句话叫做‘百闻不如一见’,在来到义乌之前我就知道它非常有名,但是真正来到这里还是被它的规模、规范与繁荣所震撼。”
人群中,索马里青年阿赫迈德·哈桑·韦利总是拿着手机在拍摄。他是一名网红,会在国外的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工作和日常,目前已有50万粉丝。来金华3天,他已发布4个视频。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大家满载而归,阿赫迈德·哈桑·韦利也买了两个脖枕,他说这里的价格要比索马里便宜。“这个市场太大了,东西种类很多,价格也便宜,我觉得如果卖到索马里,大家肯定会喜欢。”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目前,义乌市场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外向度高达65%,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56万人次,常驻外商有2.1万多人。
在索马里,阿赫迈德·哈桑·韦利从事手镯生意,逛了义乌小商品城后,他觉得未来可以拓宽自己的商品采购渠道:“这次活动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我希望未来通过我们的账号和平台,也能搭建起中非青年交流的桥梁,对彼此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