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学故事①丨婺学先声——范浚

金彩云客户端>专题 2023-12-18 14:33:24

前  言

金华学派是对宋代以降崛兴并传续于金华地区的诸家学术流派与思想体系的统称。唐宋时期,金华长期为婺州之地,故金华学派又被称为“婺学”。

历史上,金华素为文明厚积之区,人文昌达之域。早在距今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有上山文化在此兴起,开启了中国稻作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也奠定了八婺地域文明的历史底蕴。先秦越国时代,越文化和姑蔑文化的交融,进一步增强了金华地区的文化积淀。汉代以降,随着区域社会的持续开发和南北文化的全面融合,金华地区逐渐由僻处东南的“化外之域”发展为兴于江南的“文教胜地”。在此基础上,进入宋代,金华遂跃升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发展和学术活动中心,其学术之兴,文献之盛,号为“小邹鲁”。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金华学派勃然兴起,并在后世历代接力传承,延续不断。

作为八婺大地上发展起来的学术思想体系,金华学派兴盛于宋元,传衍于明清,庚续于近代。近千年间,大家辈出,名儒迭起;学派纷起,支流四衍;前后相继,世代延绵。南宋前期有婺学先声范浚和著称于世的吕祖谦“吕学”、陈亮“永康之学”、唐仲友“经制之学”等诸家流派;宋明之际有倡行朱子学的“北山四先生”、传承吕学的“东莱后学”和儒学“一代宗师”婺学大家宋濂;明清时期有婺学中兴学者章懋及其“枫山学派”、以永康五峰书院为活动中心的“浙中王学”、文坛领袖胡应麟的“文献之学”和历算大家张作楠的“丹邨学派”;晚清以降有金华文献集大成者胡凤丹和胡宗楙父子、婺学殿军朱一新、近代新史学代表何炳松和何炳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邵飘萍和陈望道等。

为进一步推进“金华学派”’的传承发展,市政协和市文史研究馆共同组建由浙江师范大学陈国灿、王锟、金晓刚等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对“金华学派”开展研究阐释,形成研究成果,现撷取部分“金华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作系列介绍,以飨读者。


图片

婺学先声——范浚

图片
图片

范浚(1102—1150),字茂明(一作茂名),婺州兰溪(今金华兰溪市)香溪人,学者尊称“香溪先生”。自少才气豪迈,虽出身官宦世家,却不喜名利,勤勉治学,笃志求道。尝数举贤良方正,以朝纲不振,耻受名位,固辞不赴。遂隐居乡里,终身不仕,潜心于学术钻研,汲汲于道义探求,由是声名渐著。他在家乡保惠寺创办书院,聚徒讲学,远近负笈而至者众,从学聆教者至数百人。及其去世,理学大家朱熹亲临吊唁,并为之作传;著名诗人陆游亦对其赞许有加,特撰《宋香溪先生范公传》一文以志纪念。著有《香溪集》22卷,存于世。

范浚为学讲求经史并重,道用结合,主张内圣外王贯通,天理人事一体,即所谓“主道在先正心,正心所以自治”。他一方面诠释儒家经典,会通诸子之说;阐发仁性之学,倡导“天人一道”;注重存心养性,力主道以致用。其性学道论既承接程颢、程颐伊洛之说,又有诸多阐发新述。后世学者评论说:“伊洛既出,诸儒各有所承。范香溪生婺中,独为崛起,其言无不与伊洛合。”另一方面,他又以道明史,以性察事,详考历代兴衰之迹,深究诸朝治乱之由,以史为鉴,宏济时艰,致力于兴国之道和安邦之策的探索。尝以布衣身份上《进策》25篇,结合宋室南渡后的南北形势和社会现状,针砭时政积弊,提出中兴对策。

作为南宋婺学的奠基者,范浚开创八婺一代学风,直接推动婺学诸派兴起和形成。其存心养性之说与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结合,遂有婺州“性命之学”之兴;其以史为鉴、探求治道思想与唐仲友“经制治道”说结合,遂有婺州“经制之学”之行;其道以致用主张与陈亮“王霸义利”说结合,遂有婺州“事功之学”之盛。南宋文史大家陆游赞云:“东南知有圣贤心学,实自先生(范浚)始。”元代著名学者黄溍评曰:“自贤良先生(范浚)以道学倡于东南,及东莱吕氏(吕祖谦)继之,遂得濂洛(周敦颐和程颢、程颐)之统。”明代婺学中兴学者章懋进一步明确指出:“吾乡圣贤之学,前此未之闻也,而浚其源者,自先生(范浚)始。”

图片



编辑:求慜玥
来源:金华政协公众号

0

相关专题
金华政协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