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面对面④丨委员建言,哪个你最关心?

金彩云客户端>浙中眼 2024-02-02 17:05:12

一个剧团一年演出600余场!
“奶奶辈儿的爱好”
如何持久出圈?

图片
刚刚过去的2023年,戏曲突然火了。作为金华地区首屈一指的“文化金名片”,婺剧这一被认为“奶奶辈儿的爱好”,一步步走进年轻人甚至是孩子们的心里。
“2023年全年演出600余场,拉动多达数亿元的地方内需消费。”正在举行的金华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永康中月婺剧团董事长、金华市台胞台属联谊会副会长胡乒乒拿永康中月婺剧团为例,“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数字,金华有40多家大大小小的民营剧团活跃在民间,它们的高质量发展不光是传承婺剧发扬婺剧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只是,如何持续复兴婺剧文化,让刚刚出圈的它不是昙花一现?作为一家已经走过12个年头民营剧团的董事长,胡乒乒认为,政府应该鼓励民营剧团发展文化产业。
他同样拿中月婺剧团为例:近年来,该剧团不但通过演出、出售舞台等为演员生存和收入提供了保障,还自筹资金建设婺剧文化广场,通过戏曲服装、道具、器乐的生产、展示、售卖,吸纳知名文化品牌入驻,引入传统地方五金工艺制作、传统食品生产等本土传统的手工艺演示等,营造年代记忆、传承工匠精神、延伸文化产业,形成了新的文化与经济产业链,成为兼顾经济发展与文化复兴的基地,为城市文化与经济建设带来新的亮点。“希望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给予研讨,并支持这种‘演、研、工、学’的融合创新模式的探索。”
除了模式创新,他认为,地方戏曲行业有着特殊性,演员的受训效果、表演天份、舞台经验、艺德口碑都有很大区别,也没有统一标准,而正是这些差别直接影响了婺剧表演的现场效果与文化效力。因此他呼吁组建“婺剧人才库”、“婺剧作品库”,“吸纳老一辈的艺术家、行业中的佼佼者、新生代的优秀演员入库,不仅形成婺剧表演的统一人才行业评价标准,还能从内核上在婺剧人才市场形成传、帮、带的局面。”
此外,胡乒乒也建议,要在婺剧人才引进上打破“国有”与“民营”的流通界限,以吸引省内外的优秀演员和优秀创作队伍加入到婺剧文化大家庭,并进一步完善民营剧团演员评职称的制度,提高整体民营演出质量。
图片

假如金华煲+N

你希望“N”是什么?

图片
还记得20年前的金华江南煲庄吗?几十家的经营户集聚,外地旅游团一车车来,本地人亲朋好友聚餐夜宵也是首选。金华煲甚至一度声名远播,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均相继“复制”了金华煲庄、煲城,生意红火。
只是近年来,餐饮市场群雄逐鹿,金华煲品牌光辉却渐渐暗淡。“作为浙中地区颇具特色的砂锅炖品,金华煲文化内涵深厚,亟需重塑地方品牌,擦亮煲文化名片。”金华市政协委员、金职院民盟支部副主委刘根华认为。
刘根华介绍,据他调研,金华煲影响力渐弱有一些客观因素,如因城市化进程推进,江南煲庄后续发展受限,经营主体各奔东西零星分布,缺乏整体规划引导,少了聚合效应。“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也需要更新,这么多年来,金华煲鲜见新品,原料变化不大,经营模式和服务样式多年不变,很难吸引年轻人。” 
在他看来,金华煲作为一张城市名片,近年来缺少深度挖掘煲文化的内涵,没有讲好金华煲故事,缺少记忆点,没有培育出知名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等也是对外扩张力、影响力不强的一大因素。
“在宁波,我看到了金华煲+梭子蟹的组合,很受欢迎;温州洞头餐饮业也来金华考察,准备开发金华煲+小海鲜产品。金华是不是也可以动脑筋,开发金华煲+N系列?”刘根华建议,我市可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高技能人才加盟金华煲行业,由农业生产部门规划原材料供应基地,科技部门引导研究机构、高校对煲的原材料、加工方式、器具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近年来网红产品层出不穷,金华煲可以借鉴取经,在原材料、服务和经营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消费需求。”
他认为,除了产品创新,我市还需要大力挖掘金华煲文化。“金华煲历史悠久,可以融合金华的黄大仙文化、婺剧文化,而煲的百搭和烟火气更是体现了金华自古以来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的江湖风味,也可以结合现代创业故事、金华工匠故事来进行文化挖掘和宣传。”
他建议我市商务、文旅、城投、供销等部门与金华煲经营主体及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组建行业联盟,促进产业链协同,形成统一标识LOGO,亮起金华煲品牌,并凝练成“暖胃金华煲,暖心金华城”形象口号,实现产业破圈。
图片





编辑:吕米泐
二审:陈文玑
三审:闫明

0

相关专题
金华政协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