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金华客户端2月15日消息
元宵佳节话汤圆
作者:徐益丰 朗读者:陆晖
(点击音频,一起聆听。)
小时候就知道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个传统节日,但从小到大,也没有真正体会到正月十五这个“闹”。由于小的时候家境贫乏,兄弟姐妹多,生活艰苦,不太注重过元宵节,但父母还绞尽脑汁自己做汤圆,加上春节还剩下的菜,都拿出来,再凑几道新菜,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坐在一起,也说是过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古人亦称为“元夕节”、“上元节”。
中国传统认为,过完元宵节,春节也就算结束了,一切就要恢复常态了,所以要在这天要最后大庆祝一番。古代时,民间对元宵节是非常重视的。
为什么农历正月十五这个节叫“元宵节”呢?原来古人称夜为“宵”,“元”是“开始”、“第一”之意,正月十五这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最早起源于汉朝,到了唐代开始重视起来了,到宋代更加重视元宵节。中国民间传统是要在明月高悬的元宵节夜晚,人们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总是要吃元宵的。元宵节吃元宵始于宋朝,不过当时元宵叫“浮圆子”,到明朝才称“元宵”。元宵又叫汤圆。据说袁世凯称帝后,认为“元宵”就是“袁消”,于是下令改“元宵”为“汤圆”。过去每家做元宵、吃汤圆,意在新的一年中祈福全家团圆、和睦、幸福。近千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制作越来越精致美味多样。
因此,元宵节不能不说说汤圆。那个时候的汤圆,品种单一,样式单一,圆的,白的,基本上要自己做的。汤圆好,现今汤圆的馅更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而且,汤圆已经成了大众家常食品,常年在超市销售。
我很幸运,奶妈家在与汤溪交界处蒲塘村,属龙游湖镇,但风俗习惯与汤溪一模一样。汤圆,汤溪人叫“汤团”。我奶妈做“汤团”手艺真的很好,包的汤团,馅料和肉肉是分开的,先包进馅料,在封口的地方再放上肉肉,捏上小尾巴,汤团就做好了。
小时候一放假就去,在奶妈家过年,后来每年都去奶妈家,今年正月初四带着女儿、女婿去的,87岁高龄的奶妈还是亲自做“汤团”。一进家门不用说,奶妈三下五除二,一个白瓷碗装着几个白白圆圆又带点尖头的“汤团”就上来了,上面点缀切细的青葱,下面浮着用酱油和猪油调制的红色汤水。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形色俱佳,使人胃口顿开,垂涎欲滴!
儿时到奶妈家过元宵,整天在外边玩耍。舞狮子看好了,肚子也饿了,家里的汤圆也差不多出锅了。兴匆匆地跑回家,看见桌上一碗碗香气四溢的汤圆,也顾不上洗手,拿起筷子一个一个往嘴里塞,往往还没嚼上两口,就烫得哇哇叫,直逗得大人哈哈大笑。
汤溪的汤圆,独特之处既在于米粉的制作,又仰仗它的馅料。汤溪人把这种制作汤圆的米粉叫作八月粉,农历八月下水浸泡,一般要过上一个月,旨在增加面的韧性,却又多出了一点米缸味。
人们总以为汤圆就是芝麻糖馅,但汤溪汤圆则有三种馅料,一是萝卜豆腐干,一是豆腐干雪菜冬笋,一是萝卜。萝卜豆腐干馅的汤圆,偶尔会再加一碗肉丁,每个汤圆顶上挑那么一块肉末,以致人家来了,吃第一个汤圆时轻轻咬开一口,见有肉馅,之后则是一口一个,算是吃上了一顿好的。至于豆腐干咸菜冬笋馅的汤圆,则是家底殷实的人家才吃得上,他们为了年节吃上这种馅的汤圆,特意要留出一块菜地,让雪里蕻自个儿长着,如果谁拜年的时候在某家吃到了雪里蕻汤圆,那也是不停地说道:“我这次拜年吃到雪里蕻汤圆了”。
随着元宵、汤圆愈做愈精,人们的生活亦会愈来愈精致。窃以为,这是所有人的共识。现在,元宵节虽然过节气氛较古时淡多了,但元宵节依然保持其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近年来正越来越受国人重视,所以现在有不少人呼吁元宵放假,以便更好地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
来源:金华广电融媒体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沈思源/责编:沈欢/监制:李维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