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广电总台、金华日报社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四篇章“春潮涌动、八婺先行”之《董春法:“六千精神”的力量》。敬请关注。
董春法:“六千精神”的力量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当前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021年2月25日,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隆重宣布这个重磅消息的时候,79岁的董春法在电视机前,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01
跑遍千山万水
深入千家万户
1993年6月,董春法刚调到扶贫办那几年,基本上就是一个“光杆主任”,手底下只有一个从学校借用来的老师。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是这样的现状:全县23个乡镇中就有13个是贫困乡镇,山高岭峻,海拔800米至1560米的高山就有101座,有8万多人居住在高山区、深山区,生存环境特别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几十年来,政府为山民们冬送棉衣、夏送钱粮,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难题。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扶贫工作怎么干,要向大山找答案。面对这样的现实,董春法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深入南部贫困山区进行走访调查。两个人顶著烈日酷暑,整天往深山里跑,渴了就喝山泉水、岩缝水,饿了就啃两口干粮。每次出门,董春法都随身带著“三件宝”:一件是多功能的手表,用来测方位;一件是武义地图,用来标记哪些村是特困村、有多少户没有通电,甚至有多少光棍等;第三件就是手电筒,因为经常来不及在天黑前赶下山,没有手电筒就找不到路。
每天乘车一百多公里,再爬三四十公里的山路,董春法碰到人就问村里的生存环境如何、老百姓生活怎么样。有时候爬到山坳里,有山民看到他们满身泥泞、灰头土脸的样子,都会用方言问:“你们是不是来买木头的。”
有一次,董春法和助手到塘岗的高山村里走访,村干部很是高兴,执意要留他们吃饭。山村接待贵客的最高规格是炒粉丝配酒。生产队长搬来两脚梯,从阁楼上拿下来一袋粉丝,却发现因平时舍不得吃,存放时间过长爬满了蛀虫。队长只得到邻居家去借;除了借粉丝还借菜油、酱油、味精和酸菜。等炒好粉丝叫来两个村干部作陪,碗不够又去借。5个人用的10只碗,是队长跑了3家才借全的。
改革开放都15年了,还有这么多山民生活得这么贫苦。这让董春法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脱贫!
三个月时间,董春法和助手走遍了全县734个自然村,用了30多本笔记本,两个人都晒成了“黑人”。但就在一个个村落的走访中,在和群众的一次次交谈里,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董春法的脑海中产生了:一定要引导山区群众搬迁下山,因为山下资源多、下山才能脱贫!
想法有了,各种问题也就来了。引导山区农民搬迁下山,要搬到哪里?宅基地怎么解决?资金哪儿来?董春法“对症开方”,想尽一切办法找出对策。最后,写了一份厚厚的调研报告。根据这份报告,1994年武义县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专门鼓励引导农民下山脱贫的县政府令——《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
02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下山脱贫政策,实惠的是山民,可万万没想到,偏偏在山民那里碰了壁。今天说搬,明天又不愿意了。山上的村同意了,山下接收的村又不肯了。
黄山村有户人家,董春法之前去了五六次,都是无功而返。户主说:“老董这个坏家伙,就是个骗子。”面对群众的各种不理解,董春法在意的不是委屈,他想得更多的是“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第七次去黄山村的时候,那家人正在烧火做饭,他就乘机溜到灶前一边帮忙添柴,一边拉家常。从安置地、口粮田、银行贷款、子女上学、务工就业,所有的实惠利益和扶持政策,都用大土话说给山民听,渐渐拉近了距离,最后成功把他们劝下了山。
做通思想工作只是第一步,下山脱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迁出地搬迁动员和迁入地接纳,以及在建房、土地、户籍、教育、致富等方面的系列问题。董春法开玩笑说,“好比西天取经,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道难”。
西联乡饭甑村山高路陡,为了落实该村整村搬迁下山,董春法去了村里28次,还跑了乡政府16趟。还有一个村叫高村,很多山民一辈子没下山,连集镇都没去过,更不知道该如何和外界打交道。董春法就主动承担起为全村办理下山迁移的全部相关手续,一包到底了。骑著自行车从土管、规划、供电、水利、城建、公安站所,再到县里有关部门,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一个公章一个公章盖。最后全部办妥了所有手续,拿著协议给村民们的时候,才发现忙前忙后已经跑了10多个部门、盖了136个印章。
就这样,难题一个个解决,村民一户户下山,仅用了10多年时间,武义就有400多个自然村5万多个山民搬迁下山。
“以前生活在高山,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青年婚姻难、用电用水难、有病就医难、生产生活难、发展经济难,现在是村村大变样,家家新楼房,人人有活干,月月有钱赚。”下山脱贫群众竖起大拇指直夸下山脱贫政策好:“山上五百年贫穷,下山三五年致富。”
下山脱贫的成功案例,先后出现在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峰会、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的交流材料上,60多个国家的考察团先后来武义参观考察。当时,有一位美国朋友罗斯克激动地握著董春法的手,用流利的中文说:“把山上的穷苦百姓安置到交通比较便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这个经验很好,在全球很多地区可以推广。”
董春法向来自34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介绍武义下山脱贫工程
03
排除千难万险
尝尽千滋百味
做扶贫工作,就像打仗一样,经历各种艰险。有一次董春法他们到上田、下田、和尚田一带,误入了石门坑(当地老百姓也把这里叫作“鬼门坑”),怎么走都走不出去。眼看天越来越黑,就要下暴雨了,连跑惯山路的老董心里都非常发慌。这时候,恰好有一位老农路过,带他们走了出去。老农说这一带地形复杂,山林茂密,常有凶猛野兽出没,连当地人都不敢独自行走。
那些年的宝贵经历,让董春法和这些淳朴的山民们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情缘。现在下山脱贫群众一见到他,就拉著他的手不放。好多时候,董春法刚刚到村口,就已经被村民团团围住,家家请吃饭,不吃不给走。每逢村里有喜事,他有喝不完的喜酒。他们常说:“只要董主任来家里坐一下,我们心里就特别高兴。”
有一天早上,董春法刚要出门去办事,就在家门口碰到了金桥村的廖春飞兄弟俩,这两兄弟是武义下山脱贫致富的典型。他们精心做了一根拐杖,专程跑来送给他,看到拐杖,董春法忍不住潸然泪下,拐杖上深深刻著两行字:我们下山脱贫村村民世世代代感谢您!
2003年8月,董春法退休了,当下山脱贫群众听说老董要退休的消息,联名上书县委、县政府,坚决不让他退休。最后,经县委常委会研究,董春法同志退职不退岗,继续为武义下山脱贫的群众服务。就这样,老董这个武义县扶贫办的“编外主任”,依然忙碌在武义扶贫工作的第一线。退休后继续工作的18年里,董春法共收到40多根村民送给他的自制拐杖,每一根都经过精心打磨,上面还刻著各种感谢的字。
“不当官后,老百姓照样对我很亲热,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奖杯。”董春法感慨地说,“老百姓的心里亮著呢,你带他们脱贫致富,干的实事多,老百姓是一辈子不会忘记你的。”
如今,董春法仍在县委大院从事来访群众的接待工作,还担任县扶贫办顾问,对低收入农户开展精准帮扶。
新时代,新使命。“产业是增收关键。”在对当下低收入农户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后,他又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提出要加强产业帮扶,鼓励低收入农户外出开超市、从事农村电商、开办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
桐琴镇上夫山村2018年入选中国淘宝村,是董春法等人共同推动的成果。眼下,上夫山村2000平方米的村综合楼已建成,用于电商办公、仓储,村民们腾出闲置房出租,积极发展“房东经济”,还纷纷投身“淘宝”事业,做起专职电商,村民人均收入10年间翻了50倍。
“如今,浙江正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我还要为做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兴城共富’文章继续努力,争取让山民们的日子过得更富更好。只要他们还需要我,我愿做他们的铺路石。”董春法这样说。
扶贫没有什么捷径,董春法和武义的扶贫干部们照总书记锚定的方向,在武义这片土地上,践行“跑遍千山万水、深入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排除千难万险、尝尽千滋百味”的六千精神,带领村民下山脱贫奔小康,让这份光荣的事业薪火相传、永不停歇!
编辑:卢洁/责编:严可为/监制:李维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