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金华客户端2月21日消息
2月21日,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拉开了帷幕。在开幕会上,来自民主党派、市政协各专委会、联络组和界别组的十位政协委员结合各自本职工作,作了精彩发言。委员们的发言紧扣我市发展大局,既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妙方良策,也有对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认真思考。请看委员代表所做发言的摘要。
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撬动金义都市区高质量发展
——胡德宝委员代表九三学社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让金华真正拥有了一个高能级的发展平台,给了我们一个抢跑的机会。但优势都是有保鲜期的,要让它成为金华经济发展的引爆点,自贸试验区建设慢不得、等不起,我们认为,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一、突破点——把思想认识统一起来。应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培训,让干部群众明白,自贸区绝不只是36平方公里的小打小闹,而是全市1万平方公里的大棋局,是我市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赶超发展的绝佳机会,也是县市对外开放的一个跳板。让企业知晓,在自贸区,投资有了更多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机会。
二、落脚点——将更多企业引进来。要鼓励兰溪、永康等联动创新区的进出口企业到自贸区设立窗口,并按照飞地经济的模式,返还税收和统计数据,以充分调动县市参与自贸区建设的积极性。要向四省九地市等周边地区辐射,带动相关企业注册落户。要瞄准符合自贸区功能定位的数字贸易、国际物流、智能制造等产业头部企业招商,使自贸区成为优势产业集聚地、都市区发展的“发动机”。
三、关键点——让政府服务跟上去。企业是用脚投票的,选择哪里落户,比拼的就是政府的服务和制度创新的活力。政策要精准。赋权要到位。队伍要跟上。
打造“双循环”的金华样本
——倪捷委员代表金华市工商业联合会的发言
“双循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战略。金华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三条“开放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何扬长避短,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我们建议:
一、外贸优势要放得更大。金华是外贸大市、开放大市。从当前看,应尽早出台更精准、更稳定的扶持政策,增强企业对经营预期的决心。长远看,要发挥自贸区等平台优势,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营销、结构调整等,练好内功,提升国际市场议价能力。同时,在巩固欧美市场基础上,大力拓展“一带一路”、东南亚、非洲、南美市场,进一步放大贸易优势。
二、固链强链要聚得更准。我们认为,固链强链首先要聚焦到龙头企业。其次,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第三,要精准选择未来产业。
三、消费动力要更加激活。第一,把握品质消费大势。第二,创设便捷消费环境。第三,满足个性消费需求。
唯有创新方能赢得未来
——朱雅玲委员代表民盟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为深入贯彻科技创新首位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建议:
一、合力营造创新氛围。我们的产业基础是小商品、小五金、小电商,一个“小”字,也折射出创新能力不足。前些年的“浪潮经济”现象,说白了就是模仿,不愿创新,不敢创新。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崇尚创新的文化。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系统集成的理念。创新不是科技局一家的事,我们必须汇聚起协同推进的合力。
二、砸锅卖铁加大投入。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市创新能力最突出的问题,投入上去了,创新能力才可能提升。我们要真心舍得投入。政府要舍得,在追赶阶段,各级政府要以砸锅卖铁的决心,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企业要舍得,要努力壮大规上企业队伍,充分发挥创新投入主体作用。社会要舍得,引导社会资本不炒房、少炒股,投科技、促创新。
三、全力集聚创新资源。要支持浙师大等在金高校做大做强,发挥好这些“家门口”创新资源库的作用;要筑巢引凤,加快建设好自己的大学城、科技城和“科创飞地”,搭好集聚资源的平台;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引进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罗艺委员代表台联界别的发言
资本、企业、人才就好像“候鸟”,哪里最适合发展,就往哪里飞。要让“候鸟”纷纷飞到金华安家落户,必须加大力度,营造服务更优、效率更高的营商环境!
一、要严守政策,也要解放思想。这些年来,我市大抓营商环境建设,到部门办事门好进了,脸好看了,话好听了。但是,企业真要想办成一件事,还是有点难。讲到底是思想不够解放。上级政策要严格执行,但不能死守教条,更不能以“上面有规定”为挡箭牌。要读透政策,不仅要知道不行的规定,更要多想怎么样才行的办法。如果总是“这不行“”那不可”,把“门”守得死死的,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候鸟”对金华敬而远之。
二、要敢于担当,也要善于担责。我们要落实容错机制,让担当者想担当、敢担当。对于干事过程中的失误,要区分不同情况,注意把握问责的分寸。要配强涉企办事窗口人员。要把真正懂政策、业务精的人员配备到窗口,加强临聘人员培训,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要让数字赋能助企服务。进一步加快数据整合共享,让助企服务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实现助企服务无缝对接,更加公开透明、精准高效,做到一件事只找一个部门,少让企业多头跑、折返跑。
三、要严格执法,也要宽容企业。要尽量减少检查频次,大力推行“一支队伍”综合执法,避免多头无序执法检查;助企服务要重在实际效果,真正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到了办好”。
轨道交通来临 我们准备好了吗?
——童国友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界别的发言
经过多年努力,金义东轨道交通金义段今年年底就要通车了。这是金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拐点,具有标志性意义。我们准备好了吗?
一、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无缝衔接的公共交通系统是最关键的一点。轨道交通将带来全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必须优化轨道交通站点,做好轨道交通与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轨道交通,运载的是乘客,展现的是文明。轨道交通开通后,服务一定要跟上,使轨道交通成为展现文明服务的窗口。
二、充分释放轨道交通的综合效应。建议以轨道站点为核心,以步行 10 分钟为半径,对站点周边土地进行重新规划。打造集商务办公、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带动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1.高起点布局商业街区。2.高标准建设“青创小区”。3.高品位谋划“网红景区”。
三、支线尽早闭环覆盖都市区。轨道交通只有成圈成网才有规模效应,我们要抓紧谋划启动金华市区从东到西、由北向南两条轨道建设;同时,加紧谋划金华到兰溪、金华到汤溪、横店到磐安、义乌到浦江等支线。当然,这些支线项目一时可能不会上马,但我们应该提前布局,做好轨道交通沿线的规划控制和产业布局规划,这对将来建设时节省拆迁成本,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施晓花委员代表民建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实现农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我们建议:
一、让房子更有价值。很有必要引导农民树立新的建房理念,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攀比,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子女教育、健康养老。目前,农村有很多房子空在那里,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工商资本进行整体开发,推广共享农屋,发展民宿经济,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到乡下去,满足城里人的多样化需求,增加乡村人气,提高农民收入。
二、让投资更有成效。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建设投入很大。可以借鉴临安做法,用一个“总开关”管住各个“水龙头”,统筹各种涉农资金,集中财力抓重点、重点抓。新农村建设任务很重、要求很高,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特色发展。
三、让田地回归本源。土地自古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建议推广义乌经验,发挥经济合作社的作用,将土地量化入股,变社员为股东,变分散经营为集中统一经营,把土地用起来。还有,金华是苗木大市,市区苗木种植面积就达20万亩。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退林还田势在必行。
让影响中国的金华名人造福金华
——刘艳梅委员代表民进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名人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杆,是独特的稀缺资源。如何让名人造福金华?我们建议:
一、用名人树起金华文化的独特标识。众多名人散落在八婺大地,十分需要建一个名人馆,给金华名人提供一个相聚论学的场所,让大家有个敬仰先贤之处,通过名人馆传播、感受金华文化的厚度。名人文化的展现要市级统筹,分区实施,重点植入名人元素,让李渔路有李渔的剧情;宾虹路有宾虹的画意;更要让大家沿着名人足迹走向三江六岸,与清照先生共情“水通南国三千里”。
二、以名人扬起金华文旅的鲜明旗帜。名人文旅是当下旅游的重要市场卖点。为此建议:全市一盘棋,举全市之力,重点打造“两区三镇”:双尖山“红色道路,希望田野”名人集聚区;兰溪古城“天下江南”名人集聚区;围绕陈望道打造“共产党宣言小镇”;围绕艾青和施光南打造“国际诗歌小镇”;围绕李渔打造“闲情偶寄戏剧小镇”,让名人成为金华文旅最亮丽的代言人。
三、借名人打造区域发展的金字招牌。有影响力的名人文化节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影响,而且可以成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重要平台。名人节活动要坚持 “三做”,统筹做。持续做。借力做。统筹做、持续做、借力做,才能做出品牌,扩大影响,做出金字招牌。
擦亮学在金华的金名片
——王岚委员代表民革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基础教育是金华一张亮丽的名片。然而这些年,我市基础教育优势已不明显。如何擦亮“学在金华”这张金名片?我们建议:
一要重整规划布局:城区要辐射,农村要集聚。建议:小区建设与学校要同时规划、同步建设,要舍得把最好的位置留给学校,把教育的溢价收益掌握在政府手里。要采用集团化方式办学,把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出去。要对农村学校进行整合,按区域空间、发展趋势、人口规模,进一步优化布局,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用。
二要重视师资建设:老的要留住,新的要培养。建议:让新分配到农村学校的教师,先到城区学校学习3年,跟跟名师、练练手,然后再回到农村学校任教,或许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利。提高聘用制教师的工资待遇,可以考虑提高到编制内教师的80%,同时,每年留出一定名额定向招考,这样就能稳定这支队伍。
三要重抓教学主业:让学校静下来。建议:凡进校园项目,必须经过严格把关,控制数量,实行准入,重在效果,切实减轻学校的负担,学生的负担,家长的负担,让学校能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抓教育教学。
文明城市要长文明、更文明
——刘前委员代表农工党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创建有时限,文明无止境。我们要保持组织不散架,精神不懈怠,力度不减弱,让文明金华更文明!
一、社区基础作用要更充分。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石。集中攻坚时,我们把全部力量都压上去了,后创建时代,要巩固创建成果,关键要靠社区。要让社区回归主业。要稳定社区干部队伍。党员进社区要发挥作用。
二、“门前五包”措施要更落地。商家店铺是城市的门面。看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首先看是不是整洁有序。因此,“门前五包”的关键是把卫生包好。要把店家组织起来,建立街长制、段长制,分片分段落实责任,各自扫好门前雪。开展示范街、示范店创建活动,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要加大查处力度,对屡劝不改的商家要动真格,每月评出“红黄榜”,让先进的受表扬,让落后的“红红脸、出出汗”。
三、市民日常行为要更文明。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底气。巩固创建成果,最根本的在于唤起全体市民的自觉。文明靠教育。文明靠严管。文明靠榜样。
让中医药成为健康的守护神
——马爱芳委员代表医卫界别的发言
为加快推进金华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我们建议:
一、做强中医医院龙头。金华要打造浙中医学中心,中医医院不可缺位。金华市中医医院曾经是杭州以外的第一家地市级三甲中医医院,在浙江中医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建议尽快促成市中医医院西延东扩工程,抓紧谋划建设中医传承创新大楼、浙中中医研究中心,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
二、加强中医人才建设。西医讲标准,中医重经验。我们建议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名中医分别给予一定的政府津贴,提高名中医挂号费,千方百计留住名中医。名医的成长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建议设立中医科研专项,鼓励医院加强与知名医科大学的联合,实施重大课题集中攻关,为名医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完善医保政策配套。金华作为DRGS(病组点数法支付)首批试点城市,有关经验已经在全国推广。然而,这项支付政策是以西医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的特殊性。因此,急需建立适用中医的 DRGS支付体系,在过渡期内建立中医医保补偿机制,营造更加公平的医保政策环境。
四、做大中医中药产业。中医药不仅是事业,更是产业。要充分发挥宜居城市优势,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的特性,推广磐安药膳“千城万店”模式,整合企业、中医大学和医院力量,主动顺应百姓健康需求,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开发、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产品,大力培育中医特色康养市场,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造福更多百姓。
来源:金华广电融媒体
编辑:严可为/责编:卢洁/监制:李维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