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佳音巷|“三伏”时节话清凉

金彩云客户端>时事 雷洁钦
2022-08-23 20:00


“三伏”时节话清凉

作者:徐益丰  朗读者:章艳婷

(点击音频,一起聆听。)

一年中最热的时间,也就是百姓常说的“三伏天”。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今年的“三伏天”长达40天。持续高温,就一个“热”字了得。火辣辣的太阳一个劲的烘烤着大地,只有蝉鼓足腮帮一路高歌,好像丝毫没有一点热意。

温度高达摄氏40度了,为了给这世界带来一丝凉意,在家里、在办公室、在车上,人们第一时间开起空调,似乎电风扇已无法带来清凉,没有空调好像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在我的记忆中,盛夏酷暑想要找到清凉,主要依靠的是自然风,到弄堂口、到树阴下和凉风接触,最多附加一把麦秆扇,家里麦秆扇也只有一二把,都是大人的专用,轮不到小孩使用。

我家就住在公社大院,所谓的公社大院,一幢老宅,几间平房。院子里有一口小塘,小塘旁有几棵树,但最让人喜欢的是那棵香樟树,一到夏天,香樟树下是我们小屁孩玩耍、乘凉的好去处。

我父亲在世时说,这棵香樟树年龄不长,和我差不多年龄,种的时候原有两棵的,后来只剩下一棵,剩下的一棵倒还很通人性,枝叶长得十分茂密,而且一年一年地健壮而阔大,仿如一个独享恩宠的独生子,营养充足了,身子骨就更结实。

在炎热的夏天,香樟树的叶子翠色欲流,似火的太阳透不过它一层又一层的枝叶。下雨时,树下却还是一片干爽,只有狂风吹过枝叶才会有些摇曳,那楚楚动人的绿叶迎着风儿呼呼啦啦地向上蹿,直飘到空中。

炎热的中午,小伙伴们常常到香樟树下避暑,去寻找一丝清凉。晚饭时,端着饭碗,在樟树下,把饭一碗碗的消灭。晚时拿着旧报纸,一边躯轩蚊子等,一边仰望着天空的星星,在树下美美的睡一觉。

睡意朦胧中,唐代诗人陆希声的“六月清凉绿树阴,竹床高卧涤烦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时时弄素琴。”与我一起坦然迎接高温的“烤验”。在绿荫如盖的大树之下纳凉时,颇有感触。盛夏树木葱茏,山林成为了天然的空调,清风拂面,鸟鸣幽静,拨弄素琴,诸事清凉。

宋代杨万里的《夏夜追凉》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中,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

在那个年代,别无所图,能抱着樟树深呼一口气,沁人心脾的芬芳,往往让我满怀迷醉,醉那枝绿郁郁,醉那香气怡人,醉那静中清凉。

香樟树,又叫樟树,因其树均体带着淡淡的樟脑香气而得“香”名。实在热了,可以跳入水塘洗个澡。水塘不大,水很清澈,可以洗衣洗菜,也许这口小塘的水滋润着樟树,樟树懂人性,它带给人们是清凉。

公社大院还有一口井,没有自来水的年代,井水就是生活用水。井深十多米,到了夏天,井水清澈冰凉,这时井边就更热闹了,左邻右舍来挑水饮用,还有洗衣、洗菜聊家常,尤其到了傍晚,吊一桶水,冲个凉,那个舒服,热气一冲变凉气。

那一天,乡下亲戚送两只西瓜来,并不着急吃,先用水桶放入水井,浸泡几个小时,提手吊上来,西瓜往往被井水浸润得又脆又凉。“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绿皮红瓤,透着丝丝的凉意,咬上几口,暑气顿消。沈李浮瓜,这是流传至今的消暑妙计,也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正如宋代李重元在《忆王孙·夏词》写到,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近日回老家,去大院走了一趟,大院早就不是公社大院了,已成为生活小区,但小水塘没有了,水井也没有了,可樟树依然还在,似乎它在见证着人们在炎热夏天避暑和寻找清凉的变迁。

清凉度夏,是一种企望,也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四季的轮换是自然规律,人们有了正确的生活态度,再加上平和愉悦的心态,夏天其实不可怕,甚至还很可爱。毕竟,不是每个季节都能有那么多明媚灿烂的阳光,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女人都能穿美丽的花裙子,男人都能穿上自己喜欢的背心、短裤,还有恣意地喝酒、纳凉和聊天,所以,让我们尽情地享受这个夏天吧!

怀念儿时的夏天,怀念儿时的快乐情怀,怀念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夏日里的纯净与清凉 。

只要心静,哪里都是一片清凉。

作者介绍

朗读者介绍


END

点击打开【佳音巷】专题

来源:金华广电融媒体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沈欢/责编:卢洁/审核:黄鹤/监制:李维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佳音巷

精彩评论( 0

打开APP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