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金华客户端3月26日消息
聆听美文,在声音的节奏中,我们捕捉生活的乐趣。
如同行走在一条名为“佳音”的小巷,感知风雨、感受阳光。
打开无限金华客户端,让美妙的声音从屏幕中悄悄渗入我们的心灵。
点击那个音频的按钮,让美好的文字从手机端缓缓降临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约会“佳音巷”,约会无限金华的动听呈现。
金华广播电视总台联合金华市作家协会在“佳音巷”中向您推荐金华本土作者的美文佳作,并邀请金华市朗诵协会的“好声音”为您诵读。今天的读书时间,让我们一起聆听虞彩虹的作品《时挑荠菜香》,由金华广电总台主播周咏红为您朗读。
点击音频,一起聆听↓↓↓
虞彩虹,金华市作协会员,供职于磐安县招生考试中心。有作品发表于《海燕》《浙江散文》等。
野菜入馔,风味最佳者,当属荠菜。只是冬末春初,往往忙于过年节,便顾不上挖荠菜。年节一过,荠菜自然还是有的,但已有许多迫不及待地开出花来。开了花的荠菜,除却用来煮鸡蛋,似乎已不再适合别种吃法。
用荠菜煮的鸡蛋,蛋壳会染上一层绿,想来那绿,应该胜过绿壳鸭蛋的绿,因为,有乡野的味道。听说而已,并没试过,家乡没有在农历三月三煮荠菜鸡蛋的风俗,也没有类似“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当灵丹”,是因荠菜煮的鸡蛋,吃了“脑壳不发昏”,也是听说而已,但这说法很是诱人,尤其是脑壳动辄发昏之人,比如我。清代文人叶调元《汉口竹枝词》载:“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他并未提及可治脑壳发昏。
倒是不止一人提到荠菜可明目可驱虫。
从前有个上巳节,这一天人们要去水边洗浴,以除凶去垢。魏晋以后,该节日定为三月初三,活动也随之丰富,比如祭祀宴饮、曲水流觞。但荠菜出现于上巳节,似乎是宋代才有的事。《物类相感志》载:“三月三日收荠菜花,置灯檠上,则飞蛾、蚊虫不投。”对此,《本草纲目》也有提及,还称荠菜为“护生草”。荠菜有别名近三十个,然皆不及“护生草”来得慈悲。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云三月三日俗:“男女皆戴荠菜花。”男子头上戴花,我很是惊讶,但知道荠菜有驱虫、明目之功效后,也就不足为奇。只是如今男子少有束发者,想插荠菜花也是颇难的了。
荠菜花很小,一簇花还不及一朵紫云英大,四片花瓣,十字排列,原来还是出自名门“十字花科”呢。荠菜往往结伴而生,采挖过的人都知道,若发现一棵,基本可断定周边会有一群。故荠菜开花,亦往往是白花花一片。花小色白如米粒的荠菜,叫“碎米荠”似乎再贴切不过了,但人们只因此称它“地米菜”,“碎米荠”的叫法被同期另一小草占了去。它们的花很像,又都可入馔入药,只是碎米荠叶子更细小,结长角果,荠菜结三角果。
“从今日老硬,何以供采撷”。说这话的是陆游。荠菜开花,叶梗皆老,不再适合做菜,但八旬老翁依然采食,安贫乐道自是其一,恐荠菜味美也是其一。在家乡,荠菜只一个叫法——香荠,可谓一字中的。将豆腐切成指头大小的丁,在油锅里煎至微黄,撒点盐,加入切碎的荠菜,略略翻炒,色泽分明、清香扑鼻的荠菜豆腐就好了。这是最家常的吃法。此外就是用荠菜包饺子、馄饨,也是很香的。饭店里也有用来做开胃羹的,比香菜做的好吃许多。香菜也香,但味儿太冲。还有用来炒鸡蛋、凉拌抑或做汤,那是别的地儿的做法,家乡似乎没人这么做。
尽管田野中荠菜遍生,还是有人将它种植于菜地。混迹于蔬菜旁的荠菜也很争气,叶片青绿绿、嫩生生、水灵灵,个儿也大了许多。好看是好看了,荠菜香也跟着淡了许多。野生荠菜虽贴地生长,但从将它挖出的那一刻始,香味就扑鼻而来。有人说荠菜根营养更丰富,也比荠菜叶香,这说法很是让我信服。因为,野生荠菜根系发达,挖起来颇费劲,不像种植的,轻轻一拔即可。丰子恺有漫画,名曰《挑荠菜》,想从前,我们也是拿着小镰刀,从荠菜边沿下手才能将它从泥里完整挑出。“日馔溪鱼小,时挑野菜香”,陆游之父陆宰以此描述在磐安的美好山居生活。我总觉得,这野菜,应该是荠菜。
荠菜好吃,但嫩荠菜如春光易逝,转眼就老。好在,许多馄饨店四季可供荠菜馅儿的大馄饨。女儿特别爱吃,但吃法与众不同,每每让店家如捞饺子般将馄饨捞出来,蘸了芝麻酱吃。她屡试不爽,想必是芝麻香与荠菜香相得益彰。我也喜欢荠菜馄饨,但不常去吃,总觉不够应季。偶尔去吃,便有种春光可留、春色亦可收藏的恍惚。
正月回老家,于菜地里发现荠菜,便兴致勃勃地采挖起来。苏轼被贬黄州,于生活困顿中琢磨美食,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今日食荠极美,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年岁渐长,我如儿时一般蹲在故乡的土地上挖荠菜,吃起来应该也有“味外之美”。
周咏红,主任播音员、金华广电首席主播、金华市朗诵艺术协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现为《金华新闻联播》《市民问政》《金华新观察》主播。
来源:金华广电融媒体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叶斐/责编:沈欢/监制:李维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