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㊶】孙湘南:长埋青山守源口

金彩云客户端>时事
2021-06-17 13:06

无限金华客户端6月17日消息

图片
编者按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广电总台、金华日报社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三篇章“浴火新生、八婺英杰”之《孙湘南:长埋青山守源口》敬请关注



孙湘南:长埋青山守源口


在武义县白姆乡源口水库左侧的一座山头,源口水库管理处的干部职工每年要在此举办一场特殊的扫墓仪式,祭奠以十一年之功造就这座水库的“功臣”。

图片


这位“功臣”正是时任源口水库革命领导小组组长、临时党委书记的孙湘南。1975年6月15日《浙江日报》头版编者按对孙湘南有这样的评价:“大家细心地读一读《革命青春红似火》这篇通讯,一定会在如何对待劳动,如何对待疾病,如何对待新干部,如何对待物质享受,如何对待子女等方面受到启发,进一步提高看书学习、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

图片


01

肩挑扁担干革命


孙湘南是南下干部,籍贯山东广饶。

南下前,他曾担任过渤海工商局警卫班长、渤海行署财政处干事、龙池区粮库主任。南下后,曾担任宣平县上坦区副区长,县粮食局副局长、局长,副县长;武义县柳城区委书记,白阳区委书记,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县生产指挥组副组长,县财贸办公室主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而在这些职务之中,对他来说意义最重大的,是武义源口水库临时党委书记。

图片

《浙江日报》在《革命青春红似火》这篇通讯里开篇就这样描述孙湘南:“在武义县源口水库工地上,经常看到一位两鬓花白的干部,头戴箬帽,满身水泥,同民工一起劳动。他,就是县委委员、生产指挥组副组长孙湘南同志。”

源口水库的建设,始于一场天灾。1967年,麻阳港断流,农业用水中断,农田干涸开裂……回忆起那场极端旱灾,时任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周双才还记忆犹新,“旱情整整持续了123天,粮食生产几乎都中断了,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必须建设一座中型水库,保供水灌溉,保农业生产。”当时县委、县政府作出这样的决定。1968年12月,武义县成立了源口水库工程指挥部。

“我虽然参加过其他水库建设,有些建设经验,但是想到要做这么大的工程,心里还是很忐忑的。”周双才说,直到遇上了孙湘南这位“好搭档”“好战友”,他心里的石头才落了下来。

当时,孙湘南作为分管全县水利建设工作的干部,从1970年以来,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水库工地上工作和劳动。这位南下干部扎根大山深处,带领党员干部群众移山填村,用十余年时间造就了这座水库。涓涓流水聚为盈盈清泓,滋润着如今武川大地20多万人民。

图片

在建设源口水库大坝期间,军人出身、有过部队经历的孙湘南提议,“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百姓参与,实行军事化编制,全员作战。”就这样,一场突击堵口的大会战轰轰烈烈上演。

1972年5月28日下午,大雨倾盆,洪水猛涨。孙湘南从金华出差赶回来,到源口水库工地一看,只见洪水滚滚,通往溢洪道上的两座桥,一座已被洪水冲垮,过不去了,他转到另一座桥,这座桥的桥脚摇晃,也很危险。水库工地上的民工看到他要过桥,急忙喊:“桥危险,不能走呀!”孙湘南想到水库大坝的安全,就不顾个人安危,闯过险桥,直奔大坝,冒雨巡查,发现大坝南头漏水,马上组织人员抢修。

这一夜,他和民工一起挖沟,以紧张的劳动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水库堵口历时二十多天,民工四班轮换,孙湘南常常连轴转,干完白班干夜班,每天工作、劳动达十五个小时。晚上累了,就在大坝工棚里躺一会,再起来继续战斗。

图片



图片


02



带病坚持战斗



历时11年的巨大工程,人员哪里来?当时的武义县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号召。一时间,全县34个乡镇的群众纷纷报名,自带粮菜、被服和扁担,在库区附近的10多个村庄安营扎寨。

没有动力机械,就用肩挑、车拉。夯土、筑坝、挖渠……作为施工总负责的孙湘南带着党员、干部、群众轮流上阵,蚂蚁搬家式搞建设。水库建设时期上库民工最多时达18000余人、手车6000余部。

图片

“孙副总呕心沥血,对水库建设全身心的付出,工程质量的严格把控,才有了现在的源口。”武义县水务局退休干部骆美增回忆说。

孙湘南由于长期战斗在水库工地上,操劳过度,肝肿大,血压升高,又有心脏病。有个时期,他每夜只睡两三个小时,每餐只吃一两个馒头。医生叫他休息,他把病假条往袋里一放,说:“战争年代负伤了还冲锋陷阵,这点病算得了什么!”不久,一连下了几场暴雨,滚滚的洪水,把大块大块的石头冲到溢洪道出口处,挡住水路,眼看着洪水就要把几百亩庄稼吞没,孙湘南紧急动员抢险。

“跟我来!”他大手一挥,冒着雨率先冲进雨里,运泥土、装草袋,脏活累活干在先。肝痛,他咬牙坚持;腿酸,他捶一捶又接着干;汗水雨水渗透了他的衣服,他全不顾。就这样,他带领着广大民工日夜奋战,把溢洪道疏通,把河道加宽加深。像这样带病拼命干活的场景,对孙湘南来说是家常便饭。 

图片



图片



03


当干部不能图享受

“身穿旧军服,人住茅草屋,心里惦群众,艰苦也快乐。”这是当时源口水库工地上的民工称赞孙湘南写下的话。


“孙副总指挥文化程度不高,性情比较急躁,但他是个没有一丝私心、干字当头的好干部。”武义县水务局退休干部骆美增当时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之一,在源口水库一待就是10年,他这样回忆。


图片

孙湘南有一件1949年开始穿的军上衣,补了又补,还是照样穿。从1968年12月到源口水库工地直至1971年冬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和民工一样住草棚,用两条凳子搭块木板当床铺。后来,水库工地添置了几张床,管理人员抬来一张给他,他硬让管理人员将床抬给民工睡。到了1972年,水库工地上盖起新瓦房,别人提议留了一间给他,他却把那间瓦房让出来当客房,自己还是睡在草棚里。后来,一座座瓦房盖起来了,领导考虑到老孙有病,再三劝说,老孙才住进瓦房,但还是不肯一个人住一间,他说:“多住几个同志,晚上谈谈工作也方便些。”


为了抢抓工程进度,孙湘南经常穿着一双元宝口套鞋、骑辆破自行车到各公社派工分派土石方,哪个公社出工缓慢完成任务不积极,他就当着公社书记面骂娘。“双抢”时节民工都回村割稻种田,为保养工程,孙湘南就率领指挥部分管量方、施工、后勤3个组的70多号人苦战,有时从下午4点半吃了晚饭投入工作,要做到第二天凌晨2点多钟,半夜餐补贴是两个包子和一碗清汤。


图片

1979年12月,源口水库终于竣工验收。孙湘南却因长期战斗在水库工地上,身体落下了病根。1997年清明前夕临终前,他向组织提出了最后的请求:“把我的骨灰安放在水库大坝左侧的青山吧。”


图片

青山依旧、碧波粼粼,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每当“绵绵思雨中”的清明,总有人祭扫孙湘南墓,映天的黄花,寄托着无限哀思。


每当“万家饮甘泉”的时候,人们都会想起,源口左侧,青山之顶,曾经有那么一位赤子。


图片




来源:金华发布

编辑:卢洁/责编:严可为/监制:李维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红动百年 “金”彩华章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