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满塘的荷花
作者:朱之辉 朗读者:陆晖
宋代叶梦得著《避暑录话》中有一条云:“欧阳公在扬州作平山堂。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湖),取荷花千馀朵,以瓦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欧阳公所造平山堂有“远山来与此堂平”的高邈气象,更兼有荷花传客之风雅,赏荷也就确乎让避暑有了一种别样的情趣。
不过,要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实在是需要一些对热的忍耐力。想来欧阳公是不太喜欢在阳光下汗津津地看荷花的酸爽的。为了避开暑热,他在凌晨时分就携客往游了。
每到荷花盛开的时节,总有不少喜欢荷花的人去荷塘边赏花。而今有了手机,荷花的美图、各种各样在荷花边美人的靓影,总会在朋友圈里占着你的流量。对我来说,在天气如此炎热的时候,赏荷这样的事,是绝计想不到的。
当同好发出到荷花小镇采风的通知,想着自己或许可以附庸风雅一回,也就欣欣然地报了名。
上午九点多,我们到了荷花小镇,蓦然发现,赏荷的人却远不止一波,都撑着伞、带着帽,做足了防晒的功夫。
就在这一段长长的乡村公路的旁边,荷花荷叶挤得满满当当,在这炎炎的烈日下,尽情舒展着身姿。这里的荷香颇为浓烈,不似朱自清写的那种月色下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只是一阵、一群,混着伏热的空气,拥抱着着你的全身。
走到荷塘间的栈道上,人与荷花就可以非常亲近了。这些地方多有爱美人士在留影:高手多是寻拿着单反找着各种心仪的角度,水平一般的也会拿着手机按照网络上所传授的方法,帮身边的女伴拍着、找着,间或传出各种笑声,栈道上的人就很自然地成了戏莲的鱼儿了。在各种美美的照片里,出水很高叶和花是美美的背景,与画中的主角,或衬托、或对语,都在每个人的手机屏幕上出现,到了阴凉的地方,还闪呀闪的。
有人告诉我,这地方的荷花有许多不同的品种,我却看上去都一样。她反复地说了好多遍,我却没怎么记住。只知道有一种荷花是被善男信女买去供奉于佛前的。莲花在佛教中象征涵义极为深广,《阿弥陀经》中记载极乐世界的人民都是从莲花中化生。启明先生说,“(莲花)唯平常因为当作庄严妙法座之故,总与佛相关,而且净土思想占了势力后,‘莲花’更与‘死’发生关系,虽然其实还是‘生’,再生到乐邦的莲花中去。”都说出了莲与佛的关联。
抛开佛教的关系不说,历史上喜欢莲花的人亦不在少数,最有名似乎是周敦颐,《爱莲说》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南朝梁时的江淹在《莲华赋》中说:“余有莲花一池,爱之如金。”如若这位江大才子到了这里,会不会也对常满塘的荷花爱之如金呢?
行文至此,我却对常满塘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忽然想到的是孔子口中的欹器。
孔子观於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於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在国人看来,“满”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状态,此塘常满,种之以莲,是否有别样的意蕴在其中呢?百姓生活自要“常满”,为保证此之常满,“莲”自然是非常重要了。
这是否是另一种欹器?
来源:金华广电融媒体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沈欢/责编:卢洁/审核:黄鹤/监制:李维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