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看今朝⑩】 一副“金”扁担 挑起致富路

金彩云客户端>头条
2021-07-22 19:07

无限金华客户端7月22日消息(金华广电融媒体记者  罗钟炉 于兴勇  陈曲 叶赛丽)

在金华开发区汤溪镇陈双田纪念馆中,陈列着全国劳模陈双田曾经用过的锄头、扁担、铁犁等农具,它们是陈双田一生中最亲密的“伙伴”,也是这位“赤脚书记”农民本色的生动体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面写着“陈双田”三个字的一根扁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双田就是用这根扁担,挑起了全村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希望。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昔日的木扁担早已成了当地百姓致富的“金” 扁担,通过数字赋能,为农业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陈双田纪念馆,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的身影,给参观者讲述全国劳模陈双田的故事。他就是陈双田的小儿子、今年68岁的陈良云老人。

陈良云:这是我父亲曾经用过的锄头和扁担,上面写着他的名字,当年大家在农田劳作时,工具都是随手一放,所以上面都会有编号,防止拿错。

对于父亲曾经用过的每一件农具,陈良云都如数家珍。为了改变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状况,陈双田背着锄头,挑着扁担,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改田造地,实现了粮食增收,解决了温饱问题。被评为全国劳模后,陈双田坚持劳动的本色没有变。他又带领乡亲们用“铁牛”代替耕牛,向农业科技要效益。

金华开发区汤溪镇汤溪村监委主任 毛晓玲:这些都是劳模陈双田以前用过的农具,现在用不上这些东西了,农业机械化运作,农作物产量提高,需要的人工减少,农民变得更清闲,就陈列在这里用作纪念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捧在自己手里。这些年,金华开发区始终坚持重农固本,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通过数字赋能,帮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如今,在开发区汤溪、罗埠、洋埠一带的万亩农田里,已完全实现机械化播种和现代化管理。当年农民手中的木扁担,早已成为致富奔小康的“金”扁担。

记者 叶赛丽:七月的田野上,满眼都是金灿灿的早稻。位于开发区洋埠镇野猫畈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种植有2200多亩早稻。中午时分,水稻种植户胡福莲正骑着助动车一路巡逻,并不时用手机联系早稻的收割事宜

金华开发区洋埠镇五都钱水稻种植户  胡福莲:张师傅,我家的早稻再过一个星期就可以收割了,你看下周哪天能腾出时间,来帮忙收割?

今年,胡福莲家种了500亩早稻,从育秧、播种,到田间地头的管理,再到成熟后的收割、烘干,整个流程都是机械化操作。平时,他们夫妻俩主要就是负责田间巡逻,遇到相关问题,都可以打电话求助。像收割水稻之类的,都有专门的合作社来负责。

金华开发区洋埠镇五都钱水稻种植户  胡福莲:今年早稻长势喜人,有了收割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的帮助,自家的500多亩农田日常只需要两个人管理,等到下周水稻成熟,雇上7、8个工人,只要十几天便可完成收割,跟以前比,人数减半,收割所需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以往,每年小暑节气以后,早稻就开始进入收割期。这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双抢双种时节。不过,走在金华开发区的几个乡镇,在田间忙碌的农民已经越来越少。

金华开发区洋埠镇洋埠村党支部书记  胡福林:洋埠村农田面积1500余亩,从育秧、播种、防治虫害,到收割,烘干、包装,基本实现机械化、数字化操作,例如以前传统人工育秧,人工插秧,一个人可能只能种半亩土地,现在育秧是工厂化模式,一个插秧工一天就能种几十亩土地,种田比从前更轻松了,这对粮食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农民的收入也至少是从前的三倍以上。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农业产量提高了,而且农民种田也越来越轻松。在大力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金华开发区有关乡镇正在考虑通过延伸产业链,来不断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今年初,洋埠镇与有关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浙江金嘻文旅有限公司。一个总投资2.13亿元的“洋埠有米”古埠综合开发项目正式落地。这个开发项目主要立足丰富的粮食与码头文化,打造“洋埠有米”品牌,开发新产品,将洋埠的万亩良田、一江水景、古埠米行老街串点成线,成为古埠文化对外推介新窗口。

浙江金嘻文旅有限公司负责人 孙晓丽:未来乡村要让农民和农产品增收,必然要走向品牌化道路,我们根据洋埠自身特点和水域码头情况,打造了“洋埠有米”品牌,以粮食为基础,开发出许多新产品,组合成佛手醋、古早红糖、古埠新米、水晶剁椒、洋埠酱油人生五味礼盒。让农业和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形成产品系列化,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和农产品增收。

如今,依靠农业科技的“金”扁担,开发区农民种田种得越来越欢快。在一片片希望的田野上,共同富裕的凯歌已经奏响。

来源:金华广电融媒体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审核:何立/编辑:王妍彦/责编:严可为/监制:李维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共同富裕 “金”色风景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