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㉟】陈双田:土地赤子 农业劳模

金彩云客户端>时事
2021-06-05 18:06

无限金华客户端6月5日消息


图片


编者按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广电总台、金华日报社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三篇章“浴火新生、八婺英杰”之陈双田:土地赤子  农业劳模敬请关注。




图片

陈双田:土地赤子  农业劳模

图片



  他自始至终保持着农民本色,双脚站立在庄稼地里,穿越新旧两个社会,跨过两个世纪,经历贫富两重天。他曾13次进京,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他代表中国农民赴前苏联参观集体农庄,受到斯大林的接见和嘉奖。他还参加过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鲜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他是老百姓心中的“赤脚书记”,变革时代的见证人。他就是陈双田。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农业劳模,陈双田这个名字对于金华人来说不陌生。这位出身贫寒的普通农民,在新中国成立后,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改田造地,使亩产增加了三倍。他倡导的“路成行、田成方”在农村被广泛推广,沿用至今。他一辈子坚持劳动,始终认准老百姓吃饱肚子是硬道理。2000年4月2日因病去世,享年85岁。

 

图片

陈双田


01

成立汤溪县第一个互助组


  

在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汤溪镇城隍庙内,陈双田纪念馆坐落于此。馆内收集了众多陈双田的珍贵照片,记录了陈双田生前的重要事迹。奖状、奖章、照片、随身物件等,无声地讲述着这位著名劳模往日的荣光。他当年使用过的锄头、蓑衣等农具陈列在馆内,一幕幕场景仿佛昨日重现。

图片

图片

陈双田纪念馆


1916年2月,陈双田出生在汤溪镇一个雇农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是苦难的。他做过长工、木工、手拉车工等,尝尽了生活的艰辛。1949年5月汤溪解放后,陈双田当选为汤溪村农会生产委员,后担任村主任。同年1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站在了农村土地改革的最前沿。

1950年9月,陈双田到北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从北京回来以后,他就根据汤溪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大多数农民的意愿,在第二年初成立了汤溪县第一个互助组:陈双田互助组。1952年,他又带头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并通过两次蹲点“后进队”,在全村掀起了平整土地,把旱地改造成水田的热潮。


图片


82岁的谢光浚老人,曾是陈双田在“后进队”的同事。他介绍,当时陈双田一心要改善农民的生活,增加粮食产量,想方设法提高“后进队”的积极性,“每天天蒙蒙亮,他就到田里,安排好计划。同大家一起流汗,一起吃饭,一起操心 。十一个生产队,哪个生产队产量不行了,他就去哪个队”。


从1951年到1961年间,在他的带领下,汤溪先后建了14个山塘水库和一个中型水库,使全村80%的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抗旱能力从解放前的10多天提高到80多天,1961年粮食获得好收成。

图片

陈双田


图片




02

一辈子坚持劳动


  

1963年5月9日,毛泽东主席看了《浙江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七个好材料》后十分高兴,充分肯定干部参加劳动的重大意义,特意写下1300多字的长篇批语(史称“五九批示”)转发给全国。这7份材料中,就有时任中共金华县汤溪公社汤溪大队支部书记、老劳模陈双田访问记《怎样才能更多地参加劳动?》。


1975年10月,陈双田被任命为金华县委副书记,其间仍兼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不习惯坐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就在田间,办公用品仍然是锄头和扁担。村里哪里有问题他就身背挎包满头大汗出现在哪里,一边帮着锄地,一边了解情况,从不忘劳动本色,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赤脚书记”。


图片


1980年,陈双田退休后,热情支持汤溪村新领导班子的工作,依然关心村集体。


2006年4月,1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劳模被评选为“劳动伟大——浙江最具影响力劳模”,陈双田名列榜首。当时,上台替这位已故劳模领奖的是他的遗孀沈郁庭老人,她饱含深情地说:“双田走了6年了,还有那么多的人惦记他、夸奖他,他这一辈子值了。”如今,沈郁庭90岁,回忆起老伴,说得最多就是关于劳动的事情。“他是个在家待不住的人,一天到晚就在田里干活。”


图片

“劳动伟大——浙江最具影响力劳模”奖状


陈双田有两儿一女,大儿子陈良俭、二儿子陈良云、小女儿陈良玉。“父亲取这三个名字都是有意义的,跟时代背景挂钩。”陈良云介绍,俭代表勤俭,云谐音方言“赢”,玉代表玉米丰收。在陈良云记忆中,父亲勤劳、公正,对他们很严格。“父亲到县里工作后,不仅自己坚持劳动,还让我们经常参加田间劳动。”


图片

全家福


陈双田生前说过,“干部不参加劳动,就好比塘中的水浮莲,浮在水面不生根,干部不生根就是脱离农民群众,容易瞎子摸象闹笑话。他有两个不忘:不忘过去的苦,不忘党和人民的培养;归根结底就是要为群众服务,永远跟党走。



图片






来源:金华广电融媒体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审核:/编辑:沈思源/责编:严可为/监制:李维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