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⑮】巍巍太行山 寻找雷烨魂

金彩云客户端>头条
2021-04-26 09:04

无限金华客户端4月26日消息

图片
编者按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广电总台金华日报社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二篇章“峥嵘岁月、八婺骁勇”之《巍巍太行山 寻找雷烨魂》敬请关注。


他青春年少时典卖祖屋,北上抗日;

他奔赴延安,转战长城内外、滦河两岸,足迹遍布晋察冀;

他在遭遇日寇包围的紧急情况下,用手枪掩护警卫员突围,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

1942年4月20日,29岁的他最后望一眼身旁的炮弹火焰和太行山南段峪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从容砸碎照相机和自来水笔,用最后一颗子弹壮烈殉国

……

时隔60年,我们才知道,这位著名抗日英烈,他就是婺江之畔金东人民的儿子:学名项俊文,军名雷烨!

作为雷烨的家乡人,我们辗转杭州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和英雄牺牲地平山县,一路追寻这位“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的光辉足迹。

图片

01

理想 跟着理想

杭州,项碧英家。

唤雷烨“大舅”的项碧英是雷烨二妹项秀华的女儿,今年65岁。项碧英说,未曾见过的英雄舅舅,从小便一直存在于她的脑海中,而所有的讲述,都来自她的母亲——项秀华。

图片

雷烨,真名项俊文,出生于1914年,有项秀英、项秀华、项秀娟三个妹妹和弟弟项秀文。为了去延安,项俊文对3个妹妹都做了安排,把弟弟送到省立贫儿院。1938年的春夏之交,雷烨最后一次去贫儿院看望弟弟后,就和好友作别,启程赴延安。

“望你们三人迟眠早起、努力做事、努力求学!”1940年前后,项秀华收到了哥哥从河北省行唐县陈庄寄来的家书,落款“雷雨”。拳拳之心,殷殷之意,跃然纸上,可没想到,之后哥哥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与他们永远失去了联系。

图片


“我妈妈从小就对我说,舅舅是去延安参加抗日的英雄,但是怎么找都找不到……”

   

当跨越半个多世纪后的2002年,项碧英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为舅舅献上花圈时,她忍不住哭成了泪人,不停念叨着:“妈妈啊,如果来的是你该有多好……妈妈啊,你说得没错,你的哥哥是位大英雄,他在这里被很多人记着,他的名字叫雷烨……”

  

图片


 “这些年来,我也是从他众多的遗作中,才慢慢熟悉他、了解他。”项碧英身后的柜子里,有一些珍贵的合影,而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雷烨传略》。此书的作者高永祯,是石家庄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他历时15年查证、比对,帮项家人证实了雷烨就是项俊文。“高叔叔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如果没有他,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我舅舅的踪迹……”



图片




02

热血 传着热血


  

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雷烨墓前。

   

滔滔婺江水,巍巍太行山。60年的两地情缘,将金东和石家庄联系到了一起。

   

图片


据陵园相关负责人娄月介绍,白求恩、马本斋等著名烈士均安葬于此,雷烨是陵园300多位团职以上革命烈士中,两名浙江籍抗战英雄之一。

   

其实,雷烨的遗体原本被葬在河北省平山县南段峪村。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平山县兵役局副局长的白建雄多次呼吁将雷烨遗骨迁葬至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59年,建议被采纳,南段峪村选派27岁青壮村民高秃子翻山越岭走了两天一夜,把雷烨的遗骨背到了平山县城,再由县里派人转运。

   

在烈士陵园办公室和高永祯老先生的家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雷烨的第一手资料。

   

图片


“在战壕里准备好了明早就冲出去!抗大是一道坚强的战壕吧!感谢抗战的血火,感谢它烧红了这巨块铜铁……”1938年,雷烨在抗大第四期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因为爱好文学创作和摄影,兼任各报刊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他的多篇报道发表在《新华日报》,其中一篇配发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学好本领上前线去。”

   

“你们走近战斗,你们走近炮火!走吧!你们去了,后面就来了!”1938年,雷烨在抗大第四期学习时,这样鼓舞着自己和同学们的士气。

   

烽火连天年代里的青春旋律,是一首激昂奋进的交响乐。在抗大学习的日子,也许是雷烨短暂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

   

“新收复的乡村里,母亲湿润的眼睛,凝视着冒着大雪花的队伍,告诉自己的儿女:——孩子!新开来的队伍是八路军!”雷烨在长篇通讯《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乡村》中这样书写。类似热烈的表白,绽放在他的芳华里。

   

图片


“亲人在哪里?老人的哀嚎以外,听不见昔日的牧羊少年的歌声和老人的咳嗽,没有炊烟也没有灯光……黄昏里,在潘家峪,我们向谁告辞呢?”1941年1月25日,日军血洗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潘家峪大惨案”。雷烨第二天就赶到现场,残垣断壁,成堆的尸体,有的烧焦成团扭结似在挣扎……他流着泪记录下了日寇疯狂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证。

   

在那组照片中,有个仰天张着嘴大哭找妈妈的孩子,如同那些年孱弱的中华民族,在哭泣!烧黑了的尸骨堆满了院子,1300人的村子,只剩下20个幸存者。有一个村民低头寻找,可哪一具才是亲人的尸体?

   

图片


他在《惨杀场视察记》中写道:“我愤怒地彷徨,张望——昔日向我亲切称呼同志的兄弟们,亲切关怀挂念我们的老人,曾经为我们殷勤做饭的嫂嫂和妹妹……此刻含着无限的愁怨,横在夕阳斜照里。”他把自己痛苦燃烧的心,放在人民愤怒的海洋里,合成一片云响,向世界吼放出了悲壮。

   

雷烨把对抗日军民满腔的热爱和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的恨全部倾注在笔端,融入镜头里,被战士们称为“多产高产的前线记者”。


图片




03

善良 连着善良


  

平山县,英雄牺牲地。

    

“1943年,雷烨从阜平来到河北省平山县的晋察冀画报社驻地曹家庄,他把自己在冀东近4年来拍摄的照片和底片,全部交给画报社保存和使用,并受画报社社长沙飞和副社长罗光达之托,帮忙选定照片、编写说明和撰写文章。” 河北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李君放熟知雷烨事迹,平山县的各个村落,他几乎全都走过。

    

“这是雷烨住过的地方,是当时副村长白十斤的家。”从村口进来直走,向右走一段上坡路,我们看到了一幢白色、年代久远的小平房。

    

“《晋察冀画报》的旧址在这边,一个四合院。”就是在这所普通的民房里,雷烨整理了他拍摄的大量图片。

    

图片


院子的一角有个防空洞,是当年《晋察冀画报》的同志挖的。“防空洞里面可以藏十几个人。后来我们用它来储存食物,不容易坏。”村民白社军是当年房东的第三代,和村民们一样,说起雷烨的往事,念念不忘。

    

虽然雷烨在曹家庄待的时间不长,但这短暂的时间内,他为曹家庄妇救会亲笔书写并刻制一枚公章,至今仍由妇救会主任张美英之孙白曙光珍藏;他给刚结婚的青抗先队长白建雄拍“全家福”照片,时常指导民兵训练、教群众识字;他还和张家川儿童团一起过“四四”儿童节……

    

告别了热情引路的石堂村村民,我们往下方的大岭沟行进。这段山路本没有路,也是当年雷烨隐藏的山沟。一路上,我们在齐肩的荒草中摸索着前行,很难想象当年雷烨身负重伤向敌人射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其实雷烨本可以不牺牲的。”看着“雷烨烈士之墓”石碑,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想到这里的村民向我们说起的话。

    

“受伤数处,依然奋勇不屈,直到弹竭势危,自觉不免,于是把身上携带的文件撕毁了,照相机摔碎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保全自己崇高的节操,躺倒在太行的山野,让父母给予自己献于民族与革命事业的躯体和热血,永远获得祖国的温暖……”《晋察冀日报》总编邓拓在1944年发表《恸雷烨》,描述雷烨的牺牲,仿佛是一场噩梦。

    

图片


这是一条狭长荒凉的山沟,望见敌人大队人马朝这边包抄过来,雷烨让两个警卫员先走,自己留在原地阻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于是,他将最后一粒子弹留给了自己……

    

雷烨,就这样倒在了自己心爱的相机旁,倒在了他心爱的土地上。



图片




04

希望 带着希望

  


平山县白草坪,雷烨希望小学。

    

图片


曾几何时,村民不知雷烨真名,不知雷烨家在何方。但他们知道,这位南方壮士,为了祖国的存亡和人民的平安,奔走呼号,浴血奋战。他们还知道,雷烨心爱的冀东,眼下,山依旧、水长流。

    

我们一进校门,就看见立在学校操场上、国旗下的雷烨雕像。

    

“你们知道门口的雕像是谁吗?”

    

“是雷烨。”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就来自雷烨的家乡,这里写着,是金华。”

    

孩子们天真懵懂地看着我们,不知他们今后要飞往何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孩子们围坐在操场,开心地念起了歌谣。

    

雷烨,你是否听见?“雷烨希望小学”,正是你和千千万万将士,用鲜血所换来的希望啊!而你,也是星河之中,金东人永远的灯塔、永恒的丰碑!

    

……

    

在孝顺镇后项村雷烨故居门前,我们沉思良久。

    

这里抬头便可看见绵延天际的高铁轨道,几只大雁飞过的间隙,就会有一辆“复兴号”呼啸而过。

    

图片


项秀文在《一封写给哥哥的信》里说:“那年孟夏的一天,一场龙卷风吹毁了小学,你把一个一个淋成落汤鸡的小朋友送回家。祸不单行,接着就传来噩耗:‘妈妈死了!’你连忙带着我们赶火车回家奔丧。你身边只有二角钱,仅够买我们的车票,你让我们上车,自己沿铁路步行回家。你对着车窗向我们挥手、挥手,直到泪水遮住了你的身影……”

    

这里有雷烨曾追赶过火车的铁轨,这里脚下的路曾因贫困彷徨……但最终,都化作此生唯一的目标——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革命年代生活不易的项家人和所有勇敢顽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中国人,现在,都好!



图片


文稿/视频 |中共金义新区委组织部

编辑|叶耘华

校对 | 陈洁琪

来源:金华发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卢洁/责编:严可为/监制:李维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
红动百年 “金”彩华章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