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佳音巷|一个人和一个村庄

金彩云客户端>时事 沈思源
2022-03-11 09:03


一个人和一个村庄

作者:徐法  朗读者:周媛

(点击音频,一起聆听。)

养元坑是一个小山村,养元坑也不仅仅是小山村。

养元坑座落于浙中小邑浦江最东北偏僻山区,四面群山耸峙,翠竹环抱,毗邻古越国都城诸暨界。全村几十户人家呈不规则分布在一个狭长山谷的尽头,从浦江县城出发,得驱车一个多小时。车子穿过村后半山腰的山洞,俯瞰山下,屋舍俨然,山道如线,历历在目:村在山谷底,路在云端中。

顺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下岭,才看清眼前这山村和浙中许多山区村落一样,就是屋基大多从山坡上挖出来,房屋墙基砌的都是大块石头,于是门前石坎砌得高大结实,宛若石城墙,后墙脚很多是从岩石上凿出来的,墙基很硬实,一层石块已经很牢固了。有些人家屋后石坎高,干脆在后墙开扇门,搭块木板,就可以直接上山下地了。

村子里老房子多,新房子少。新房子大多红砖砌墙,洋瓦铺顶,三层、四层都有,别墅一样,在全村大多是两层的老房子中间有鹤立鸡群的感觉。老房子砌砖的都不多,很多是石子墙,拳头大小的石块大多是开屋基时存下的,再用石灰拌和山沙,一层石块一层石灰料,石与石之间的缝隙被石灰料挤入,就上下左右粘住了,这是千百年来,聪明的山农想出来就地取材造房子的办法。偶尔有几处房子是用农家自烧的土青砖砌的墙,岁月的悠长,青砖已经变成灰黑色,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屋主人当初的富有和曾经有过的风光。这些老房子,自然一色的土瓦,偶尔的马头墙,孤寂地立在空中。粉墙黛瓦马头墙,当初的主人并不知道这是江南民居的范本,他们只知道户与户之间不用山上自有的树木,用砖墙隔开,既防盗更防火。山里人造房子没有质量标准和承诺,只知道人这一辈子造好的房子,儿子、孙子、曾孙一代代都要住下去的,就像我们涉足一些风景区,看到上千年的寺庙,几百年的民居一样,都只是先人们的一个心愿和自觉履行的职责。

走进养元坑,村里的台门、弄堂你迎面碰到的,或者坐在自家屋里的,大多是老人,哪怕刚落成的富丽堂皇的三层别墅式房子,也是这样的情况。更有甚者,很多整修一新的房子,一把锃亮的挂锁代替主人,在那里一声不吭,山一样沉默着。年轻人有的在城里、镇里买了房子,有的长年出门打工、经商,只有过年了才回家一趟,当下的农村其实都是这样的情况。每当过年,村里彻夜灯火通明,到处人声鼎沸。聚会的,走亲戚的,娶亲嫁女办喜事的,热闹非凡。吃了正月十五的元宵后,该走的又走了,村子又和往日一样,复归静寂。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周围,往往因为某个特定的变故,改变了原来的性质和印象。养元坑村,这个典型的浙中小山村,也因为一个人,一段经历,发生一些事,就让它不仅仅只是山村,也不再是一个浙中大地司空见惯的山村了。

郭慎敏,一个养元坑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他的父母勒紧裤带培养他,供他读书,他也真的如父母家人、村里人所愿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养元坑。1946年夏,二十七、八岁的郭慎敏给家庭带来了不安,他回家来了,回到了养元坑村。想起当年毛泽东一袭长衫,腋夹雨伞,昂首大步走在三湘大地,我们没有看见郭慎敏是怎样回村的,长衫是乡下山里有学问的象征,二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岁,他也肯定长衫飘飘进了家门。这个一直在革命队伍里勇敢作战、积极工作的年轻共产党人,这次回家也是奉命执行任务的。

他的家乡养元坑虽然是个山村,可是这个山村的地理位置非常奇特。一条狭长数公里的山谷里,珠子一样散落着七、八个村子,一直通向邻县诸暨的腹地——千年古镇草塔。养元坑在山谷的谷底,前面三、四个村子都是隶属浦江县的,一条大道直达诸暨县城不过五十来里路,从邻村许坞、黄坞翻几道岭就到诸暨高城头,出高城头不远一头到浦江的白马桥,一头经浦江郑家坞临界就是义乌大陈。从养元坑村后上岭,路像树杈一样,一头翻养元岭到浦江中余直达当时的红色根据地江东县政府所在地。过唐代古寺江山寺可以到诸暨里江山、外江山村。一边翻蒲阳岭西过小和畈到富阳、桐庐、诸暨马剑不过几十里路,经鱼岭头、王家山到诸暨马剑,当时的路西工委和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队司令部所在地。地处偏僻山乡,却进退有路,交通四通八达的养元坑就成了当时路西工委和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队领导们的首选。加上当时这里金萧支队辗转作战,已经留下了革命的火种,附近村里已发展了10余名地下党员,这对郭慎敏回到家乡开展工作,可谓百利无一害!

作为世代山民的郭家父母来说,千辛万苦培养儿子读书,希望他走出大山,做官或者找份好工作,也算光宗耀祖。听说儿子回来不走了,还要出钱请村里人免费上学,老人开始想不通,在儿子的一番思想工作后,深明大义的父亲郭家孝不仅全力支持儿子的革命大业,自己积极为儿子送情报,放哨站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最终这位伟大的父亲,也死在残暴的敌人之手,成为一位伟大的烈士。郭慎敏的母亲同样成为儿子最坚实的后勤保障,为革命同志筹粮、做饭等,默默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

就这样,年轻的共产党人郭慎敏先利用村里祠堂办起小学,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秘密发展党员,不断壮大革命力量,把诸浦交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建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的红色堡垒村。次年,按照上级的计划和指示,服装厂、印刷社(后改鸡鸣社)等等,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后勤基地就渐渐稳固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许多红色书籍、报刊等宣传资料从这里飞出去,在浙江当时的浙赣铁路沿线、路西、江东等革命根据地遍地开花,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开拓和巩固起到了理论上武装的作用。通过发报机把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金萧支队不断打击敌人扩大革命根据地的消息发向全国各地,配合全中国的解放事业。服装厂里日夜赶出来的军用服装,通过四面八方的地下交通路线,送到前线战士手中,穿在根据地革命者的身上。曾经看到过一个资料,我地下党为了让战士们平安过冬,在萧山购进一万斤棉花、200匹棉布,通过革命堡垒户——诸暨一家叫寿源丰的南北什货店,用手拉车直接送进山里,在养元坑周围的村子里分散贮藏。按当时一人一车拉500斤,已经很难拉了,几十辆手拉车长龙一样的队伍,放在今天,也是非常壮观的程度。我们的革命者,就是这样在敌人的眼皮下,把棉花安全送达养元坑的服装厂,可以想象得出,那些革命者当时是冒着怎样的生命危险进行革命工作的。

养元坑这个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后勤基地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革命基础,一直坚持了三、四年。期间也经常受到敌人的骚扰,在村里群众和革命积极分子、地下党员的掩护、支持下,敌人的多次搜查、清剿,都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难关。最后引起了敌人的高度重视,派大部队全面清剿,郭慎敏家被敌人洗劫一空,但大部分的物质、设备已被秘密转移。我们也付出了革命的代价,被俘、牺牲了几位同志,被抢去缝纫机、军服、布匹,损失惨重。

时光荏苒,那些为革命工作的先人渐渐老去,可是记忆不会荒芜,历史不会抹杀。走在养元坑高低不平的石子路、泥巴路上,那些年逾古稀的老人们仍会指点着告诉你,这间屋是当年做服装车间的,那间房的楼上就是当年印刷革命传单的鸡鸣社机房……至今仍在的郭慎敏家老屋后那条十余米的暗道,当年一遇敌情,我们的同志就从暗道直接上山,茂密的山林,使同志们如鱼入海,如虎归山,让敌人空手而归。

更多的革命记忆和传奇,已经找不到当事人或目击者,所幸当年传播革命火种的养元坑小学,已经辟成了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后勤基地纪念馆开馆暨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纪念馆的事迹陈列室,详实的文字、鲜活的图片,还原了当年革命先烈在敌人围追堵截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抛头颅,洒热血,捍卫群众利益,献身革命大业的英勇故事和感人事迹。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件实物,每一位烈士和革命志士的名字,都会让人的内心深处受到重重的擂击,是心灵的涤洗,也是灵魂的重生,更是思想的涅槃。

走进养元坑,才感觉眼前不是普通的小山村,养元坑是一个有灵魂所在的村。养元坑是有思想的、更是有尊严的村。



作者介绍

朗读者介绍

END

点击打开【佳音巷】专题

来源:金华广电融媒体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沈欢/责编:卢洁/审核:黄鹤/监制:李维



编辑:沈思源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佳音巷

精彩评论( 0

打开APP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