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金华客户端4月24日消息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广电总台、金华日报社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二篇章“峥嵘岁月、八婺骁勇”之《胡济邦:笔杆佳人勾勒传奇一生》。敬请关注。
在古山二村附近一块小山坡上,有一块雕刻着红色五星的墓碑。余晖映射下,墓碑上“胡济邦”三个字格外醒目。这是她的衣冠冢,这位在隐蔽战线上奉献了大半生的传奇人物就休憩于此,和她入党初期的身份一样,不引人瞩目,却令人肃然起敬。
“中国女记者胡济邦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冒着炮火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屈、法西斯军队的残暴、俄罗斯军民胜利的喜悦,鼓舞了中俄两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2015年5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前夕,在《俄罗斯报》上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文章中这样说。
01
当特工 她机智多谋
胡济邦,被誉为“中国前往苏联的首位杰出女性”,1911年农历九月,出生于古山二村。1923年秋,胡济邦从崇正小学(即古山小学)毕业。从1932年开始,在外求学的胡济邦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革命活动,做了大量地下工作。
1933年,胡济邦在国民党兵工署预算处当会计,深得署长俞大维信任的四兄胡济时介绍胡济邦进入俞宅,教授俞公子英语。兵工署署长是国民党高官,经常参加蒋介石的重要军事会议。胡济邦借此获得了大量国民党核心军事机密。圆融通达的胡济邦,颇得俞大维一家喜欢,俞大维本人也对胡济邦从不防范,常在公务之余,和胡济邦谈论国事。
某天,俞大维从庐山回到南京,对胡济邦欣欣然道:“蒋委员长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了进剿共军的详细计划,我看,朱毛红军这次的日子恐怕不长了……”胡济邦认定俞大维一定有蒋介石的“剿共”计划,因为兵工署长必须熟悉军事部署,不然,无法向各部提供武器弹药。胡济邦不动声色,找到了俞大维从庐山带回的一大摞军事文件,都是绝密材料。她用最快的速度一一拍照,将情报送了出去。
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胡济邦还进入国民政府外交部国际司五科(护照科)任科员,之后,23岁的胡济邦在友人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共秘密党员王昆仑来找她,请她办几张前往苏联的护照。在白色恐怖下,如果按正常渠道申请护照,恰是自投罗网。于是,王昆仑找到了打入护照科的胡济邦。胡济邦爽快地说:“需要几本护照还不容易!需要几本?尽管吩咐。我明天就给你送上。”
16本护照到手后,还要从南京安全送往上海,交到有关人员手中,而此时王昆仑已被军统戴笠列入黑名单,行动不便,在危急的形势下,胡济邦假扮王昆仑的情人,用敏锐的观察力,躲过军统的天罗地网,将这场风波化险为夷。此事给当年的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还当面夸赞胡济邦:“多亏你搞到了出国护照!
02
当记者 她临危不惧
1935年,胡济邦被派往国民党驻苏使馆工作。次年,胡济邦到达莫斯科,任当时的中国驻苏大使馆新闻专员,兼《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记者。
此一去,漫漫13年!开启了胡济邦一生中最为灿烂的篇章: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唯一持有外交官护照的记者;在前线坚持时间最长的记者;中共秘密党员。这些象征着特殊荣誉的身份,都属于胡济邦一人。
胡济邦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莫斯科的风雪严寒,她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程,数次死里逃生,写出无数篇战地报道,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
卫国战争打响后,胡济邦主动要求进入前线采访,用手中的一支笔,忠实记录了卫国战争的全貌。在五年时间里,她坚持在主战场上记录战况,先后发表了多篇脍炙人口的战地报道:《列宁格勒的九百个日日夜夜》《解围前的列宁格勒》《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大会战》《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等,并实地拍摄了大量的历史性珍贵照片。
外表看上去斯文秀气的胡济邦,品性却英勇而果敢。有一次,她正在采访战场上的伤员,身后不远处,突然冲出来一个德军士兵。万分危险时,胡济邦不慌不忙,捡起伤员掉在地上的手枪,抬手“呯”地一枪,干脆利落地解决了德国兵。
胡济邦曾采访被俘的德军元帅鲍卢斯。在斯大林格勒大捷的第四天,胡济邦就向国内发回一万多字的斯大林格勒专电《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该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若胡济邦不亲临斯大林格勒,就无法让后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功勋卓著的朱可夫将军曾举行晚宴招待记者,并单独接见胡济邦。他说:“今天在斯大林格勒前线见到漂亮的中国女记者,特别高兴。”朱可夫热情地向胡济邦举杯敬酒。胡济邦深知,将军的酒,是敬给抗战中的中国人民的。她也向将军举杯说:“中国妇女和中国人民,为将军和他军队的胜利而干杯!”
在莫斯科的悠长岁月里,胡济邦继续为党的事业奔波,经常提供在国民党驻苏使馆以及国民党访苏代表团方面取得的情报,其中许多内容都涉及国民党的反共阴谋。虽然没有和中共党组织取得直接联系,但胡济邦时刻牵挂着国内。1937年,胡济邦委托由英伦回国、途经莫斯科的于炳然(解放后曾任重庆市公安局长)带给曹亮250美元,信中暗示是她交的党费。
03
当外交官 她卓越出色
奔赴前线的同时,胡济邦也不曾忘记自己外交官的身份,她精通英、法、俄、日、匈、拉丁等语言,和苏联元帅斯大林谈话时,她就说俄语;和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英国首相张伯伦、丘吉尔谈话时她就说英语;而和法国总统戴高乐交谈时,她也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她还曾用匈牙利语去采访过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匈牙利总书记卡达尔。她以卓越的外交能力,成为莫斯科新闻、外交圈举足轻重的人物。
1949年5月,胡济邦历尽艰险,回到祖国,并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翻译了《苏联总工会关于工会组织工作的各种决定》等大量文件,在外交部办公厅任秘书科长、处长,研究室研究员等职近7年,为共和国外交部的初创,付出了全部心血,得到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的高度赞赏。
胡济邦曾在大使学习班任外交礼仪教官。她教“学生”特别严格,准备去匈牙利当大使的黄镇夫人朱霖,穿了件连衣裙,却把里面的汗背心往领口拽了拽,自觉很漂亮。
胡济邦看了却直摇头:“背心露出来,人家会认为不礼貌。”有一次学习吃西餐,服务员递上一盘水,朱霖想喝,胡济邦赶紧制止:“这是吃完水果后洗手用的水。”朱霖赶紧缩回手。
在工作方面,胡济邦一马当先,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她也有出色的表现。胡济邦曾在苏联,遵照党的指示,通过外交途径,全力促进中国与苏联之间的意识沟通与文化交流,并结识众多的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
1956年,胡济邦调《人民日报》国际部任记者,常驻波兰、匈牙利等国。她常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及时发回大量通讯和社会动态内参。《人民日报》共发表她的专稿31篇,其内容为国内广大党政军干部关注。匈牙利劳动党总书记卡达尔来北京访问时,曾对毛主席说:“你们派来的《人民日报》记者胡济邦很勇敢,工作表现很出色,谢谢你们。”毛主席听后点点头,微笑着说:“是的,我从她的报道里,晓得了你们的真实情况……”
胡济邦妙笔生花,纵览国际风云,其评论员文章,常常被外电作为研究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胡济邦兼任全国记协国际联络部部长。她的丈夫毕季龙,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此后,胡济邦随夫至纽约,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多年来,夫妻俩共访问了六七十个国家,足迹遍布亚、非、拉等国,结交了各界人士和朋友。在外交界,胡济邦与毕季龙被誉为“最美好的一对”。
1995年,胡济邦在上海病逝。遵其遗嘱,骨灰被撒向如同她传奇人生般壮阔的无边江河。
来源:金华发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卢洁/责编:严可为/监制:李维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