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金华客户端12月26日消息
清廉,是从形式到心灵的坚守践行
作者:周艳燕
《朱子语类》记载了北宋包拯年轻时在庐州求学的一个故事。包拯由于品学兼优,深受庐州知州的赞誉。当地一名富豪想结识包拯,邀请他和一位姓李的同学去家中做客。李生欣然赴约,包拯断然拒绝:“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包拯对其他宴请也一概拒绝。包拯尚未为官,就已经懂得学会对“围猎者”的拒绝,为日后不被人情所羁、诱惑所迷奠定了基础。
干部清廉不清廉,群众最有发言权,其中干部是否接受吃请、是否收受红包礼金、贿赂,是最基本的评判标准。一些党员干部对企业老板请客吃饭、“礼金”“红包”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在一片鲜花掌声中得意忘形、迷失自我,最终滑向腐败深渊。民政部原部长李立国、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便是典型的代表。可见,清廉首先必须管住手、管住嘴,不任性,不妄为。回溯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示范。如陈云同志一生恪守“廉洁自律,从不收礼,不论轻重,一律‘来者必拒’”的原则,将廉洁奉公进行到底。
翻看近些年中央和地方曝光的典型违纪违法案件,有一个现象值得警惕:一些地方经济搞上来了,干部倒下去了。一些干部在改革发展初期清正清廉,然而随着改革发展进入深水期却倒下了。这说明,干部过去清廉,并不能保证现在清廉;现在清廉,也不能保证未来清廉。一些党员干部随着地位升迁,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身边的有求之人、势利小人越来越多,结果倒在了糖衣炮弹中;另一些党员干部则在优势丧失、进步无望、升迁受限时,心灰意冷,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开始了最后的疯狂,于是,多年坚持的信仰丧失殆尽、原则抛到九霄云外,与一些不法商人形成不正当的利益交换链条,以权谋私、攫取钱财、声色犬马。四川省原县委书记陈光礼在落马后哀叹:“我腐败堕落的根源在于思想变化、觉得自己在基层干了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眼看职务上不去,个人损失太多,就从不舒服变为不满,继而变为仇恨领导,接着,便动了歪念,铤而走险,在自我补偿的腐败路上一发而不可收。”
行为的失守归根结底是心灵的失守。佛禅界有一段经典对话。有风吹幡动,一僧云风动,一僧云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正所谓“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历史上不少名躁一时的“能吏”因为丢失清廉初心这块“压舱石”,最终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下场。北宋丁谓两度拜相,封晋国公,后来私欲膨胀、无所不贪,变为典型的“奸邪之臣”。
坚守清廉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充满诱惑,坚守清廉初心,虽然绝非易事,但是有章可循。首先增进认同,认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认同自律自谨自重永远在路上,认同清廉建设是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以永不停歇的恒心和韧劲,持续提升清廉理念、清廉文化、清廉价值,守护呵护清廉底色。其二懂得放下。古人云:“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正是由于“放不下”而误入歧途,甚至悔恨终生。名放不下,于是争名于朝;权放不下,于是跑官要官,花钱买官;利放不下,于是争利于市。其结果,轻则身陷囹圄,重则丢掉性命。放下得失心,才能轻松前行,不被金钱利益绑架。其三主动参与。被动干事,常常事倍功半;主动干事,往往事半功倍。清廉建设也是如此。对于全各级党组织和单位“一把手”而言,需要及时运用“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灵活使用日常教育监督管理、第一时间开展谈心谈话;对于个人而言,需要弘扬优秀家规家训家风,借助手机随手拍和微信一键通,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加强自我监督,切实把“要我清廉”转为“我要清廉”。
清廉是炽热里的冷静清醒,是失意时的豁达淡定,是前行中的坚定执着,清廉既需体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行,更需烙印内心、融入血脉、深植灵魂。
朗读者:韩硕
播出时间:FM104.4金华之声周一到周五16:50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