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金华客户端6月27日消息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广电总台、金华日报社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四篇章“春潮涌动、八婺先行”之《冯爱倩:勇敢一“堵” 铸就一个大市场》。敬请关注。
冯爱倩:
勇敢一“堵” 铸就一个大市场
01
“同意要摆摊,
不同意也要摆”
手拿一根烟,身穿紫红色旗袍,即便已经84岁高龄,冯爱倩依然非常精致。说起当年为了摆摊吃过的苦,她深吸一口烟,眉头微紧,随后便滔滔不绝。
“我是1979年开始摆摊的,当时没有办法,加上孩子和母亲家里总共8口人,光靠在村里挣工分根本不够养活家人。”冯爱倩说,那时自己在义乌廿三里、北门街一带偷偷摆摊,靠卖纽扣、鞋带这些“针头线脑”贴补家用。
当年,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但“左”的思潮并没有完全消除,摆摊等行为都被视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政府下设“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专门治理摆摊等行为,一旦被抓到,小摊贩的货物很可能会被没收。为此,冯爱倩将行头置办得格外轻便,每次摆摊时,她都会先在地上铺一块塑料布,再把从百货公司批发来的小百货摆在塑料布上叫卖,每每碰到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来查,她快速卷起塑料布就跑。
“第一天到廿三里摆摊,我就赚了6块钱,可把我高兴坏了。”冯爱倩眼睛放光。要知道,那时候她已经40多岁了,第一次赚取了比平时高好几倍的钱,她的力气都变大了许多。尝到了一次甜果,怎能罢休。冯爱倩抓住廿三里赶集生意最好的日子去摆摊,每个月9天。那时候,她与许多小摊贩成为了朋友,甚至在逃跑时,也在廿三里小摊贩的帮助下一次次躲过危机。“逃来逃去终不是办法,当时跟我一起摆摊的还有好几个70多岁的残疾老人,总不能让他们也天天逃吧。”冯爱倩说。
1982年5月的一天,46岁的冯爱倩在义乌县委大院门外的药店买药时,正巧看到当时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出门理发,他身穿一件旧大衣,裤脚一高一低,格外朴素。当时,因摆摊躲了好几年,且家里经济拮据的冯爱倩心里全是苦,激动之下,她在县委大院门前堵住了理完发回来的谢高华。“谢书记,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你是我们的父母官,你管不管?”当时,冯爱倩情急之下说了一嘴义乌话,谢高华来自衢州,并没有完全听懂,便让她去办公室谈。
这一谈,就是两个小时。
在办公室里,谢高华问她有什么诉求,冯爱倩便把家里的拮据情况,以及因摆摊遭受的种种坎坷一一讲述。谢高华说,你困难我知道,但是摆摊不好做的,这是政策规定的。冯爱倩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提高音量,还把手在桌子上拍了拍:“你同意我要摆摊,不同意我也要摆!”说完就要走。
这些话触动了谢高华,她被喊了回来。再次坐下后,冯爱倩从兜里掏出了大重九牌香烟抽,问谢高华要不要,谢高华接下了。随后,两人再次聊了起来。冯爱倩说,当时谢书记问得很仔细、听得很认真,他的烟屁股放满了烟灰缸。最后,谢高华手一摆,“要摆摊,你暂时先去摆吧。”
这句话如千斤重,也让冯爱倩放开了胆子尽情去做。
02
见证市场发展,
甘做商城里的“阿庆嫂”
在那之后,谢高华立即派了工作组,对义乌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城里的摆摊者进行调查,还开了多次研讨会。“有一次,谢书记在会上说,这个市场一定要办,义乌人民太苦了!如果他的乌纱帽掉了,他就回家卖红薯!”冯爱倩说着眼角泛红。
1982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在谢高华主政下,义乌县做出了一个大胆决策:开放“小商品市场”。9月5日,一个设施简陋的市场出现在了义乌县稠城镇湖清门街头,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由此诞生。同年11月,义乌县政府正式发出《通告》: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通告》一出,整个义乌沸腾了。对于冯爱倩这些“地下工作者”一样的经商户来说,这是天大的喜讯,人们奔走相告,甚至放鞭炮庆贺。从那之后,湖清门街头摆的摊位一直延伸到县委大院门口,产品多达上千种。
冯爱倩也幸运地成为了义乌取得0001号许可证的小商贩,她领到的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营业执照。
市场经营人员增多了,维护市场秩序、调节交易中发生的纠纷、处理钱物被窃、协助收税……一件件都需要有专人管理。而从第一代市场开始,冯爱倩便为所有经营户所认可,第一个带头交税、诚信经营、热心公益事业,于是,冯爱倩先后成为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主任、中国小商品城治保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商品城妇女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被市场里的商户们亲切地成为“阿庆嫂”。
作为一名市场管理人员,冯爱倩已记不清自己为多少失主找回了丢失的钱包,也记不得总共处理了多少起市场里的纠纷。她只记得自己在处理这些事情时,要心怀一颗善心、一颗诚心,以公平公正的心对待任何事情。这么多年,冯爱倩任这些职务都是公益性质,没有要一分报酬,但她心怀责任,从未有半句怨言。“这个市场是我们几代人拼来的,要珍惜,要守护,要管理,这是我应该做的,少挣点钱没什么。”冯爱倩说。
作为第一代经营户,冯爱倩对义乌市场有着深厚的感情。1993年以来,冯爱倩从事市场管理工作足足30多年,一直到70岁才功成身退。其间,她被评为全国个协先进工作者、全国大市场百佳个体户,甚至还因抓到小偷被义乌市公安局授予“见义勇为”奖。一桩桩、一件件,都表现出了冯爱倩为商城繁荣发展而鞠躬尽瘁的决心。
03
有血有肉的生意人,
忘不掉的“老哥”
从最初的边躲边摆摊,到建成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从昔日人贫地瘠的内陆小县,到今天的市场传奇——一步步走来,冯爱倩不仅见证了“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义乌,更见证了有血有肉、改革创新、砥砺前行的义乌商人。
如今,冯爱倩的孙辈在第三期商贸城的新针织市场开了一个摊位卖袜子,他们继承了奶奶的精明和能干。在冯爱倩的5个子女中,有4个都是做生意的。这种传承,是能力的传承,更是家族希望的传承。
“生意做久了,接触的人多了,就自然会说兰溪话、义乌话、金华话、绍兴话等方言。”冯爱倩说。每次走进国际商贸城五区孙子的摊位上,熟悉的摊主都会上前递烟并亲切地喊她“老娘”,这些老熟人,都是冯爱倩早年靠着能说会道交到的生意场上的朋友,每次碰面,冯爱倩都能用方言与他们谈天说地,聊个不停。
“我身边的种种变化,都离不开‘老哥’的恩情。”冯爱倩口中的“老哥”正是谢高华。自从县委大院门前的一“堵”,冯爱倩不仅“堵”出了大市场,还认了这个老哥。当年,第一代市场建成后,因为行情过于火爆,原本简陋的沿街露天设施根本满足不了当时的需求。为此,冯爱倩又两次找谢高华反映情况,想着再把市场搞得规范些。在谢高华的力挺力推之下,1984年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建成,摊位从1982年底的700多个增加到1800余个,每个摊位上还加盖了石棉瓦棚。
随着工作上的交流,冯爱倩和谢高华的距离也拉近了。走在路上撞见,谢高华爱叫冯爱倩“老妹”,冯爱倩则会喊谢高华一声“老哥”。1983年,冯爱倩的三女儿参军,谢高华还亲自把这位“外甥女”送到了义乌火车站。
多年后,虽然谢高华远赴他乡,但两人从未断过联系。偶尔来义乌开会时,谢高华总爱上“老妹”家坐坐,有时他吃不惯酒店的饭菜,还会特意让冯爱倩给他做一碗番薯稀饭。“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孩子,还是这个吃得习惯。”冯爱倩回忆道。退休后,谢高华每年义博会结束后,或是八九月份秋爽时节,也会去义乌走走。每次去,他都会特意转道“老妹”家,喝喝茶,写写字,聊聊天。谢高华去世前,冯爱倩专程去医院看望了四次,在其去世后,痛心送别。
无论何时,说起谢高华,冯爱倩依然充满了敬佩。“这个时代,是多少前辈拼尽努力创下的,包括谢书记以及许多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们。现在这么好,我心里感激,也高兴,希望下一代要珍惜当下的营商环境,抓牢机会,继续奋勇向前。”冯爱倩的心里满是希望。
来源:金华发布
编辑:卢洁/责编:严可为/监制:李维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