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㉞】激情燃烧争朝夕 上华养了一大批毛猪

金彩云客户端>时事
2021-06-03 10:06

无限金华客户端6月2日消息

图片
编者按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广电总台、金华日报社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三篇章“浴火新生、八婺英杰”之激情燃烧争朝夕  上华养了一大批毛猪敬请关注。






图片

激情燃烧争朝夕

上华养了一大批毛猪

图片



  走进兰溪市上华村,村口一幅“毛主席批示照上华”大型宣传画特别醒目。这个在上世纪50年代以养猪闻名全国的村子,还保留了很多辉煌的印迹。村里的乡村影院,现在定期会放映《上华大队养猪好》纪录片。


图片


  这部黑白影片,讲述的是上华村村民为革命养猪的光辉奋斗史。上世纪50年代,为解决种粮缺肥问题,上华村自1951年开始发展生猪养殖,到1986年,年饲养量达到4500头。不但为种粮提供了大量有机肥,也为国家换取了外汇,支援国家建设。


  今年83岁的村民胡秋香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之一。每逢这部影片放映的时候,她都准时到来。影片中播音员高亢激昂的声音,把胡秋香带回了那段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


图片

胡秋香在养猪场门口用推车运猪粪


  “为革命养猪,我是有决心的。党培养了我,就要一心一意为党做事。那时候,我和我丈夫,带着3个孩子都住在养猪场里,挤在一间小屋里,和猪圈就隔着半面墙,猪也是我的宝贝。”胡秋香说自己那时候是省妇联常委,经常要去省里开会,但其实都不愿意出去,因为一想到要离开猪,让别人代为照顾,她根本放心不下!回想当年,她最自豪的是独自饲养25栏猪,母猪仔猪加起来有150余头,20年养下来,一头母猪都没有死过。最骄傲的是,1955年,毛主席作了《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的重要批示,上华村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华村的老百姓过着“三间茅铺两间漏,一间不漏砌锅头”的穷苦日子。在全国土地改革的春风里,上华村的村民分到了土地,在村支书应卸根的带领下,响应党的号召,率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又一步一步成立了合作社,大干苦干,生产粮食。1952年,毛主席在杭州起草《农业发展纲要》时,应卸根作为农民代表有幸参加了座谈会。当时江浙一带的水稻亩产量只有400多斤。毛主席在会上提出长江以南的粮食亩产要达到800斤,询问应卸根能不能达到,主席还风趣地说,“如果实现了,我谢谢你们!”毛主席的这番话,打动了应卸根,也激发了上华村村民拼搏的决心。


图片

毛主席批示下到上华村,应卸根向村民宣读批示内容


  而在当时,缺少肥料是粮食增产最大的拦路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应卸根、胡秋香这一代年轻党员没有被现状绊住前进的脚步。猪的粪肥就是最经济实惠的肥料,何不养猪呢!于是,乡亲们怀揣“多养一头猪,就是为集体增加一座小型肥料厂”的信念,上华大队创办了集体养猪场,还利用江南水乡的优势培育水葫芦作为猪饲料,更涌现出了一大批饲养能手。


  胡秋香当时正值二十出头的年纪,主动承担养猪任务,二话不说直接把家安在了猪场。“我承担了25个猪栏,每栏都要一桶水,每天要挑3回,那时候没有实现机械化,都是靠自己一担一担挑回来的,一天下来少说也要挑30多担水吧!时间长了,肩头磨破了皮,结了痂,又破,都是常事。可是为了能养好猪,我一个女同志再难也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图片

胡秋香在喂猪


  今年80岁的张爱娣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养猪场里度过的。23岁的她响应革命的号召来到了上华养猪场。在这里,她结了婚,安了家,光荣地入了党,奋斗了近40年。“我要负责10多只母猪,统共100多只肉猪,每天早上5点就要出去采青饲料。而为了照顾母猪产仔,晚上也经常睡不好,要整夜整夜守着。”粗粗算一算,张爱娣手里出生的小猪崽少说也有一万多只。积年累月,每天起早贪黑,张爱娣全身心都扑在这份集体的事业上。张爱娣回忆说,自己的2个儿子1个女儿,都是在猪场出生的。“下午要生孩子,上午还在喂猪。那个时候,大家伙都在为集体奋斗,我是党员,肯定要冲在前面。孩子们断奶之后,就送到外婆家,3个孩子都是在外婆家长大的


图片

兰溪上华村民在田间割红花草(学名紫云英),作为猪饲料


  养猪干革命,是当时上华村党员群众的共同目标。养殖上了规模之后,不但要精心饲养,还要防治病害。老兽医叶汝根是养猪场里的重要保障。药品紧张,叶汝根就背着箩筐拿着锄头,去田间山间寻找草药,成功研制了土药方。


  “有一次,我父亲叶汝根外出采药的时候腿摔骨折了,第二天还坚持要去给猪看病。”叶汝根的儿子叶志祥回忆,“当时我在父亲的眼里看到的不光是坚决,还有幸福。”他读懂了父亲的信仰和追求,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意志,背着工具箱,穿行在猪圈里。


  猪靠人养,人靠干劲,短短两年时间,上华村从最初的几百头猪一下子增加到了3000多头。粪肥的问题解决了,粮食生产实现了大丰收。水稻亩产量达到了892斤。超过了毛主席起草的《农业发展纲要》中800斤亩产的目标要求。上华村率先完成了粮食统购统销任务。


图片

村民把猪粪挑到田里做肥料,旁边是发酵池


  养猪增粮的“上华经验”,在浙江大地传开,后由省政府上报给中央。1955年,毛主席作了《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的重要批示,“猪多、肥多、粮多”、“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一时间,全国掀起了学习上华经验的热潮。包括黑龙江等多个省市的干部群众到上华村参观学习,最多的时候,一天参观者近2万人,为此,村里设了专门的接待站,配了专门的讲解员,大家都把猪栏打扫得干干净净,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但每个人都打心底里感到自豪......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华村村景


  激情澎湃的日子值得铭记,革命的火种需要传承。依托村里毛主席批示纪念馆、1955年合作社纪念雕像 、集体养猪场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如今的上华村村民已经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拼搏。阳春三月里,游客到上华村来看一场红色电影、参观红色文物展,重温红色光辉的历史的同时,还能领略扬子江生态公园里盎然的绿意、感受休闲绿道清新的空气、体验马达古街的热闹喧嚣。一幅精彩而有特色的“乡村文旅图鉴”已经徐徐展开。



图片



来源:金华发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王妍彦/责编:严可为/监制:李维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