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金华客户端5月30日消息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广电总台、金华日报社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江荣喜:“十八力”! 劳模村支书叫板“癞头山” “金星大队的江荣喜,您晓得不?”在义乌市70岁以上的老人里,只要你这么一问,很多老人再一回想,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一个“好书记,十八力!” “十八力”是义乌方言,由“十八力硬弓”演化而来。在清代的武考中,有一项拉硬弓。硬弓弓臂用水牛角制成,其坚韧度有十六力、十八力之分。十八力是最高的级别,在义乌方言中,“十八力”是指称赞某人的某项技艺达到了最高标准,也常用来表扬某人或者某事“特别厉害”。 江荣喜的三儿子江樟清和三儿媳成爱仙一直精心地保管着一张淡淡蓝紫色的长卷照片,这是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和邓小平等人接见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合影。上面写着:摄于1957年2月22日,赠给全国劳模江荣喜同志。 江荣喜儿子截取的部分全国劳动模范合影照 “毛主席后面第三排那个帽子歪了的就是我公公。”成爱仙从翻拍的照片里特意截取了中间部分,放大后加上了相框,裱了四份,分给兄弟姐妹们。“他出席过省、地、县市级30多次劳模会、党代会,勋章都有七八块,这是唯一保留下来的东西。” 江樟清轻轻地抚摸着照片,“他个性好强,一生不甘落后于人。那时候,义乌就有这么一个全国劳模。” 01 初生牛犊立壮志 “癞头山”上养牛羊 在义乌境内,连绵不断的南山丛中,挺立着海拔900多米的龙门峰。上世纪50年代,这里俗称“癞头山”,山高又陡,放眼不见林,土地贫瘠,并不适宜人居。当时,方圆30多里的10多条山沟里,散住着46户人家,是义乌县大塘公社金星大队所在地。 “早期因为穷,我们在义乌出了名。”江樟清说,祖辈们大都是解放前被地主恶霸逼得走投无路的农民,东一户、西一户地搬上了龙门山。这里土地少,粮食产量很低,村里人靠砍柴卖柴度日,来回集市一趟就得一天。解放以后,农民日子好过了,牛、羊增加了,但是终究有限,每户饲养两头多,就再也提不高了。 “穷,真的太穷了,大家都想找出路。” 老一辈的人后来没少向江樟清这一辈人回忆那一段岁月。1954年秋天,在党的领导下,村里互助组办起了初级社,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由23岁的江荣喜担任初级社社长。 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次年春天,他在全村发起了一场“如何改变贫困面貌”的讨论,听取了老农们的建议:护草养木,发展牲畜业,开发龙门山。明确了方向,江荣喜便立下了凌云壮志:从前是穷在龙门山,现在要富在龙门山。 年轻的江荣喜 说干就干。江荣喜撒开腿肚子,从这山到那山,花了足足两天时间,收集了80多种草木,办起了饲料展览会。但困难接踵而至:缺种畜,短资金……江荣喜又带了一批人,翻重山、进深谷,找寻药材,获得一笔收入。人心齐,泰山移,社员们卖鸡卖蛋,起早贪黑登岩砍柴筹资金,引良种。就这样,龙门山沟里的牛羊渐渐多起来了。 02 浑身牛劲冲在前 敢叫穷山沟换新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1957年,江荣喜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浑身是牛劲儿,率先组织村民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成立金星农业生产互助组。“共产党员就是要为集体,做表率,冲在前,干在前。” 这一年冬天特别冷,大雪封山,足有半人深。存草吃光了,冰雪还未化,牛羊没有了饲草。村有两个社员急得没办法,抬着种猪,牵着牛羊,找到江荣喜说:“这是大家的命根子,得想想法子啊!”江荣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即组织了十多个青壮年,上雪路翻雪岭,用柴到二十多里路外的邻社调换回一批草料。雪下下停停,一连半月,只靠垫草和换来的草料还是不够。在他的影响下,许许多多干部社员,取了棕皮,裹好双脚,腰佩刀、手持棒,顶风雪,迎冰冻,翻过龙门山,到了仰天坞,在白茫茫一片山坳间,看到几枝野竹透青露尖,花半天时间砍回一捆,化了冰雪,取了青叶嫩枝喂牛羊。到冰消雪化的时候,牛羊上山,大大小小,活蹦乱跳。 吃一堑长一智。从此,社员们开始大量收藏秋草,努力扩种玉米等高秆作物。但龙门山高土薄气温低,秋粮长不成,一年只能种一熟稻。江荣喜却不信邪,他带着老农三上邻县东阳去取经,担泥换土,利用牲畜增加的有利条件,增施厩肥,搞试验……一年、两年,土层年年加厚,原来种一熟的都能种两熟三熟;大部分垅田种上了玉米等秋粮和萝卜、秋菜,一百多亩垅田终于建起了冬季饲料基地。 1958公社化以后,龙门山里的畜牧业生产进入了飞跃发展阶段,牛、羊、猪成倍增长。1957年前要向国家供应三、四万斤口粮,这时已经村里做到了自给有余。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还腾出了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江荣喜就带领村民们造林育林、开展多种经营,实行农林牧结合,全面发展山区生产。到1963年,曾经的“癞头山”终于换了新颜,变成了山清水秀、牛羊成群之地。 “他们在集体化道路上前进的八年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共投售给国家三十头牛,二百六十六头猪,四百零三只羊,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支援兄弟队一百三十六头牛、二百二十九只仔猪、六百九十四只羊。此外,还有大量的桐白、药材、松柴,卖给国家,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公共积累不断增长,社员生活不断改善。”当年,《浙江日报》刊发文章《龙门山上拔穷根 记畜牧业先进单位金星大队》对此进行了报道。 江荣喜获得的勋章以及当时报道的报纸 金星大队又出名了,而且是在全省闻名,金星农林牧业社被评为浙江省农业一等模范合作社。1957年2月,江荣喜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并参加了表彰大会。1959年,他参加了全国标兵党支部书记大会,再次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4年,浙江省电影制片厂以他的先进事迹为题材,摄制了题为《牛羊满山岗》影片。省委书记江华为影片题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周总理握手时曾对父亲说:‘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这句话他一辈子都牢记着,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江樟清说。 03 秉持为民初心 勇闯商海不言弃 “都是我母亲在干活的,小时候总感觉他不是很关心我们。” 在江樟清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很忙碌,都在为村里的事情跑来跑去,甚至无暇顾及家里,“他其实是一个很忠厚的人,脑子里一心都是在想着别人的,想着怎么把村里搞好来。” 江荣喜和家人合影 “改革开放之后,公公认为村里没有出路了:山里面电也没有,路也不通,水也很枯竭。他朋友很多,就经常走来走去,看到别的村庄都比我们过得好,心里有猫爪在抓,睡不着。后来就萌发了也要去办厂的想法。” 年轻的成爱仙没想到,后来自己成为了江荣喜的得力助手。 山沟里交通不便,连货郎担都不进来,没有生意可做,龙门峰只有萤石矿。江荣喜就带领村民开办了华夏矿业供销经理部,发掘萤石卖给国家,创收出来的利润都拿到村里来分。 改革开放后,江荣喜一门心思办厂带领村民致富 如今,山坳之中的鲇溪仍然静静流淌着,在江樟清的带领下,找到了小溪两侧的一些矿洞遗址。“这个洞进去很深的,以前都是用铁钎打、用炸药炸,把石头搞出来,一挑一挑运出来,再往山下送。” 十多岁光景时,江樟清曾在村里的矿洞里干过一个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义乌老百姓,是真正的“农民企业家”。他们起早贪黑,出门做生意,脚穿布鞋,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坐公交,一边摆摊、办厂,一边务农。傍晚收摊赶回村里时,天若还没黑,抓紧时间忙农活。江荣喜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1979年,江荣喜和朋友借了点钱,又向桥东信用社贷了点款, 到端头村接手了金星综合厂。他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和附近村民到厂里务工,经营得很红火,规模最大的时候扩大到了七八个分厂,职工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公公后来办过很多厂。有麻袋厂,装萤石的;有五金厂,做汽水瓶盖和包装盖;办了胶膜厂,做电灯开关那些;还有塑料厂、电子厂,最后还有毛巾厂。”成爱仙掰着手指数,“主要是给我们村的年轻人思想开化带来了帮助,有一个年轻人后来走出去到海南办厂了,生意做得很大。” 由于不懂商场形势多变,也不懂管理企业,江荣喜创业多年却没有积蓄,还亏了本。“最后那几年,他生病躺在床上,一直念着不能欠职工一分工资,也不能欠国家一分贷款。” 成爱仙一边当村委,一边干厂里的财务,想尽办法最终把欠款还上,了却了江荣喜最后的心愿。1995年11月29日,他因病逝世。 据成爱仙统计,江荣喜创业期间,一共为国家创税60多万元,是当时的纳税大户。 04 为村民谋幸福 老支书的精神代代传 “为村民谋福利,实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肯定是我当村干部最基本的一个要求。”现任金星村村支书胡轶平说,老支书江荣喜与“癞头山”斗了一辈子,他的精神在村里代代相传。 1998年,金星村和义乌其他地方的差距越来越大,当时村两委胡月星等人大力奔波,争取了上级的支持,启动了义乌市首批的下山脱贫工程,金星村内14个自然村整体搬离祖辈居住的“癞头山”。 2019年义乌市开始打造崭新的城市“东大门”,根据规划,包括金星村在内的6个村被列入集聚范围,于当年10月15日全部腾空拆迁。两个多月后,江东久府西侧工程开工建设。目前工程地下室已基本完成,主楼最快已经建到10层,预计明年年底基本完工。 金星村所在的聚居区鸟瞰规划图 在江东久府西侧工程总体规划鸟瞰图上,30栋高楼拔地而起,楼下各色植物环绕,配套齐全、环境优雅。“我们也享受到了城市发展的红利,以后生活会很不错,前景很美好。”胡轶平望着远处的山峰,目光坚定,“我们村又到了一个发展的起点。在党的号召下,我们村两委更加要发扬江老书记的精神,民有所呼,我们有所应,凝心聚力,把金星村的发展带入快速道。”
来源:金华发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王妍彦/责编:严可为/监制:李维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