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视频·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①】陈望道:以赤子之心 铸造开启中国革命的钥匙

金彩云客户端>时事
2021-03-29 13:03

无限金华客户端3月29日消息(金华广电融媒体记者 柳文)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

习近平总书记所描述的,正是一百零一年前,陈望道专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一个场景。这是《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在欧洲发表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作全文翻译。

陈望道侄女婿 陈祥有:我家大伯陈望道呢,他是1920年2月中旬,从上海接受翻译宣言的任务以后呢,回到阔别五年的家乡义乌分水塘。从父母来讲,五年以后才回来的一个留学的“海归”,那么躲在柴屋里干什么,不清楚,兄弟姐妹说看到大哥五年(以后)回来了,躲在一个柴房,在干什么也不清楚,但是呢没有去打搅他,只能从生活和后勤的保障,给他以支持。

时值春节,人来人往,外面的热闹,并未影响陈望道内心的平静。足不出户,夜以继日,春日的严寒,也未影响陈望道内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热忱。因为此时的他已深知,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革命才能救中国,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莫过于《共产党宣言》。

那么,这一光荣而艰巨的翻译任务,又怎么会落到时年29岁的陈望道身上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1917年,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前后,《每周评论》《国民》等进步期刊均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过零星地、片断式地摘译,但一直缺乏完整的全译本,这成为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的迫切愿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祝彦:要翻译这个书,首先要具备这么几个条件,第一 要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要有比较深的了解;第二,有一到两门外语的底子;第三,最基本的基本功夫,也就是自己本国的国文底子

1920年2月的一天,陈望道小心翼翼地拆开了一封来自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的信件。邵力子在信中说,“《星期评论》主编戴季陶想请你为周刊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既感意外,又觉兴奋,于是欣然接受。几日后,陈望道带上一本由戴季陶从日本带回的日文版 《共产党宣言》,便匆匆返回义乌老家。

历经近两个月的日夜轮回,耐住无限的寂寞与孤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陈望道终于完成了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一历史重任。当他推门走出柴屋,外面早已山花烂漫。

陈望道故居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四个月后的第一次出版发行,一千本《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竟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抢手货”,短时间内一销而空。《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面世不到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920年8月,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为我国第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

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复旦大学信息学院教授 陈望道之子 陈振新:他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是最终身信仰。

义乌市党史研究室主任 吴小锋:望道先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正如给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铸造了一把开启大门的钥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并不断去开启新大门,新时代。

来源:金华广电融媒体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审核:黄鹤/编辑:卢洁/责编:严可为/监制:李维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红动百年 “金”彩华章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