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㊸】杨东海:为百姓种下“致富树”用生命抵抗“洪魔”

金彩云客户端>时事
2021-06-21 09:06

无限金华客户端6月21日消息

图片
编者按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广电总台、金华日报社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四篇章“春潮涌动、八婺先行”之《杨东海:为百姓种下“致富树”用生命抵抗“洪魔”》敬请关注。


杨东海:为百姓种下“致富树”

用生命抵抗“洪魔”



  

在兰城北郊的云山街道陈家井村,有一座杨东海纪念馆,这是兰溪为纪念人民公仆杨东海而兴建的事迹展览馆。该馆于1996年10月22日建成开馆,展厅共分呼唤东海、成长道路、情注乡里、乐民忧民、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精神永存等七个部分,陈列了杨东海生前用过的笔记本、雨鞋、雨衣等遗物,以及荣誉证书等,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平波同志还为该馆题词为“党的好干部”。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农经部门的干部,杨东海全身心地扑在“三农”上。他视农业为命根子,视农村为自己的家,视农民为亲兄弟,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任劳任怨,呕心沥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好干部,却英年早逝。虽然他离开我们近二十年,但兰溪人乃至浙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始终对他念念不忘,视他为学习的楷模。


图片

杨东海


01

他是"下乡专业户"

为村民种下了“致富树”


  

杨东海于1948年生于兰溪云山街道,1966年毕业于金华二中。之后,他被选送入浙江林学院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又在1981年,调回兰溪。同年,杨东海又随县工作组下乡搞山林“三定”工作。一年之中,他踏遍全县每一座山,每一条水,起草了10多篇调查报告。以后每年凡有进山任务,总少不了杨东海。他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沉在乡下,人称他是市府大院里的“下乡专业户”。


图片

杨东海参加农业工作会议


1987年10月,杨东海响应市委扶贫开发号召,下村挂职,任原路口乡陈家井村党支部书记。当时陈家井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00多元,“种粮难,行路难,致富难”成了这个落后村的真实写照。刚进村那天,帮杨东海搬铺盖的村民们,心里就在嘀咕:市里的领导干部到穷村里来“挂职”,说不定“挂”不上几天就回去,何况陈家井村紧靠进城公路,6公里路脚踏车骑半个钟头就能到。谁知,杨东海把铺盖摊在早年知青住过的矮屋就不走了。

图片


杨东海和时任村干部恢复村党支部活动、发展新党员,修机埠、接饮水管、修缮校舍......可一年辛苦下来,村民生活条件还是老样子,村集体经济账本上不但没有存款,而且只有赤字。在村民们的长吁短叹中,杨东海摸准了“脉”,他把希望投向了陈家井的群山,提出了“近山花果山,远山用材林”的治理方案。

杨东海早年曾在浙江林学院就读、任教,又有林业部门工作的经历。利用这一优势,他前往慈溪采购回七千多株杨梅苗,带领村民开始了发展杨梅种植之路。“他根据陈家井村的地理环境和土质情况,分析出陈家井适合种杨梅,便跟村书记去慈溪采购苗木。采购之后,发展两百亩杨梅,第一年种下后发现杨梅树晒干了,第二年又去慈溪买来补上去。”云山街道陈家井村村民翁启寿说。

要彻底改变陈家井村,就需要在山上实干。杨梅要三五年才能挂果,在杨东海挂职期间不可能有收获,但杨东海不图名、不图利,就是想为陈家井村的老百姓干些实事,做些好事。村民们也渐渐明白常把“我不是来‘镀金’的”这句话挂嘴边的干部,为什么他的心会像犁尖一样扎进泥土了。村里再也没有人把这位“上面派来”的干部当外作人,亲切地叫他“杨部”。

图片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自打杨东海带领村民种植杨梅开始,陈家井村的杨梅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亩,发展到如今的近1500亩,全村杨梅收入达300多万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杨东海在陈家井种下的杨梅,已经在兰溪北部四个乡镇街道,六十里杨梅长廊开花结果,成为兰溪最具竞争力的品牌农业。“他把好的品种引到村里,现在我们村及周边的地方都享受到了福利。现在杨梅最多一天可以卖四五千左右,一到成熟季,这里全是来摘杨梅的人,路上堵得车都开不进了。”谈起“致富果”,村民翁志昂脸上每天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图片


杨东海帮陈家井村村民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在新农村建设号角引领下,杨东海精神鼓舞下,农业部门的党员、干部又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他们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目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图片




02

他虽英年早逝,

但为世人留下巨大财富


  

勤政为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杨东海说过:“做官去伸手,不如杀了头。”他手中握有每年一两百万元的农发基金审批权,从不谋取分文私利;他从不公车私用,重病在身也坚持骑自行车上班;到北京参加培训20天,全部费用仅报销743元;他在农经委副主任职位上干了7年,主任换了3位,他从不感到委屈,总是主动配合;在杭州的浙江医院住院检查,杨东海主动央求医生给他换一间不带空调的便宜病房。

“他从来不跑官。用跑官来升迁,在他看来是很可耻的。他非常正直,他从来不贪钱 。他去世时,家里没有房子,住房是茶场借来的,我们连房改都没有参加。当他去世了以后,我们还是住在借的房子里。人家都不相信。”杨东海妻子孔凡奇说。


图片


1994年10月22日晚上7时,杨东海伏案急书《1994年兰溪市农村经济工作形势及1995年农村工作目标思路》,妻子孔凡奇沏了杯茶催促他早些休息。10分钟后,孔凡奇突然听到丈夫撕肝裂胆般的一声,夺步抱起倒地的丈夫,此时杨东海大口喘着粗气,痛苦地抓挠着胸口,脖子根的静脉爆成手指一样粗。仅仅四五分钟,年仅46岁的杨东海因心脏主动脉极度扩张爆裂停止了呼吸……

“开始时,他还能喘粗气,然后一点声音都没有了。我打电话给朋友叫医生来,医生来了以后,看过瞳孔说已经没用了。”孔凡奇说,看到丈夫去世,她悲痛欲绝,再看他桌子上的材料,才知道这三天,杨东海马不停蹄跑了几百公里。

杨东海逝世后,兰溪市委、金华市委和浙江省委先后作出决定,号召全体党员向“党的好干部”杨东海学习。杨东海生前挂职的陈家井村民再三恳求将他的骨灰安放在村里,安息在他倾注一腔热血的热土,距离墓地几百米的杨东海事迹展览馆也开始兴建。

东海长眠于青山,东海没有被人遗忘。已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华市廉政教育基地的杨东海纪念馆,每年平均接待参观的党员干部、中小学生、企业职工5000余人次,至今已接待近10万参观者。


图片

杨东海纪念馆


如今,“致富东海梅”已硕果累累,陈家井村民们来自杨梅销售、采摘观光游的收入逐年增长,以往肩挑杨梅进城销售,现在守着果园就能迎客。饮水不忘挖井人,每年杨梅成熟,村民们都会挑选最鲜甜的杨梅祭奠杨东海。

陈家井村村民不再受洪水侵袭,抗洪一线见证了一位位活“东海”,兰江三江六岸防洪工程抵御了一次次洪灾的同时,成为市民休闲和锻炼的场所和城市的风景线,兰溪的乡村变得越来越美丽,这些都是杨东海给兰溪、也给浙江留下的巨大物质、精神财富。


图片

杨东海在兰江大桥留影


图片



来源:金华广电融媒体

编辑:卢洁/责编:严可为/监制:李维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
红动百年 “金”彩华章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