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镜
作者:朱之辉 朗读者:凤霞
“欸乃一声山水绿”,写得真好。伴着欸乃声的,应该是棹歌吧。
棹歌,亦作“櫂歌”,是行船时所唱的歌,属于民歌的范畴。古人外出多走水路,饱览山水秀色之余,很多时候便会听到船夫所唱的棹歌。西晋陆机就有“名讴激清唱,榜人纵棹歌”之句,南朝时在金华当过太守的沈约也有“棹歌发江潭,采莲渡湘南”的记述。而棹歌的内容为何,却不为人知了,大约就像南朝时的《子夜四时歌》吧。
且听李太白的《越女词》,诗曰:“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若耶溪上的采莲女唱给客人听的棹歌,映着山色,伴着桨声,流淌在若耶溪上,该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大约是在唐德宗建中二年春天的某个夜晚,月光朗照下的兰江波光滟滟,一叶小舟正从从容容地飘荡而下。东阳令戴叔伦就在这小小的兰舟之上,或许是向上官述职,又或许是朋友相召,已经无从知道。只是这一夜的月色让人迷醉,他的绣口吐出了一首迷蒙着江南烟雨的《兰溪棹歌》,让后人传唱了千年。诗曰: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自古属越地,到处是水,水畔有山。山上多栽桃杏,至今兰溪古城还有桃花坞的地名。戴县令坐着船一路从东阳到兰溪,看山观景,不亦快哉。
江南的春天,水清澈,风温柔,空气中总是夹杂着清香。触目所见,远处是雾霭隐隐的青山。近处呢,田塍阡陌之上时有垂柳斜逸,粉墙瓦舍之间不乏桃杏修竹。小院篱笆间背着农具的农人,曲径短巷中牵着老牛的小孩,在春日蒙蒙的细雨中,在远远的青山衬托下,都如静默在一张画图之中。
午后,细雨渐止。薄薄的云还在遮挡着阳光,太阳都变得白白的,让人肉眼可观。船家女子清脆的棹歌声在江上响起,响亮而圆转,伴着间歇的桨声和橹声,为这秀美的山水,平添了许多清趣。桨橹边泛起一层层的涟漪,慢慢荡向岸边。之后,船后的江面就平静下来,如绸帛,滑滑地绕向远处的山;如明镜,清晰地倒影着水边的山光树影。不久,天边的云渐渐散去,傍晚的阳光斜射下来,铺在江面上,整个江面就粼粼地跳动着一片金色了。
风从水上来,微冷。
凉凉的新月升起来,整个兰溪城就都浸在半明半昧的月色中了。白白的月牙早已过了中天,正挂在远处的水湾之上,一切仿佛都只剩下了黑白两色,那水湾边的垂柳只依稀有着一些黑黑的剪影,仿佛妇人手中的剪纸。水中的山影还是非常清楚,那是兰阴山吧?兰溪人都说那山上有很多的兰花呢。这水中的月牙也是这样的清冷,离人应该不近。水中天上,都有那样的弯月,都有那么几颗疏星,亦真亦幻,如若不是有着淡淡腥气的微风,简直分不清。这微风没有些许的气力,水面上一丝微澜也没有。这样也好,月下横着的兰江,让人眼里的一切,都有了双份。这是静静的月夜兰江给我们的礼物吧?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天气。春雨初晴的时节,田野里到处是沿着水沟扎坝的人,大人小孩都有。无他,只为这时候最好抓鱼。下游扎好坝,水就慢慢满起来,于是把上游也截断,拼命用脸盆舀水,里边的鱼就满世界地跳了。一处抓完,再转战别处,往往收获颇丰。所得的鲫鱼居多,也有泥鳅。
兰江里也一样呢!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雨,溪水猛涨。春雨初歇的时候,春水泱泱,极爱新水(雨水)鲫鲤也就联翩而来。渔民自然不会放弃鱼抢新水的好时机。溪滩上,闪闪烁烁的,便都是渔火。那不时响起的哗啦哗啦的声音,是鱼群跳跃的声音吧?
看吧,从闪烁着渔火的溪滩慢慢移动镜头吧,柳湾里,城墙上,挂着初月的天空,全都映照在这清亮亮的兰江水里。这越地的江水,就是一方明镜,照着一弯小船,兰阴山,还有江畔的岸芷汀兰。
而今,兰江边捕鱼倒是见不着了。只是夜晚的兰江偏偏成了流光溢彩的所在。登上游船,在越镜之中欣赏兰江三江六岸的夜景,却也是一项极为风雅的事情。
来源:金华广电融媒体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沈欢/责编:卢洁/审核:黄鹤/监制:李维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