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金报发布的一系列徐利民事迹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一批批读者和网友为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情怀和精神所打动。
徐利民去世后,金报记者第一时间关注并记录,9月26日晚9时26分,金华日报记者首发悼念文章《那个心心念念上山的人走了》,文字感人肺腑,这是最早报道徐利民事迹的新闻稿件。徐利民忘我工作、敬业奉献的精神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广大网友纷纷自发转发,当晚阅读量破60万,不到12小时,阅读量破百万。截至目前,阅读量破163.4万,成为现象级作品。9月29日,金华日报8版刊发了深度报道《他,仆倒在上山路上》,成为最早在纸媒端刊发的徐利民报道。
11月16日,金华日报头版、二版推出一篇深度人物通讯《一粒万年米,一颗利民心》,连续三天刊发了一组评论,并推出了一系列新媒体作品,如系列短视频、海报等。11月21日,金华日报刊发深度报道《上山二十九章 篇篇见真章》。从徐利民的工作笔记中再现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胸怀大我、恪尽职守的可贵品质。
其中,《一粒万年米,一颗利民心》在金华新闻客户端发布后,点击量迅速达到10万+,稿件在朋友圈刷屏,稿件被中国新闻网、搜狐网、浙江新闻等国内数十家媒体转发或部分引用。截至目前,金报的徐利民报道总点击量已破200万。徐利民以他卓绝的奋斗精神、深阔的为民情怀、不拘的亲和之姿,一次又一次,感动和鼓舞着千千万万个我们。
“他为上山做了这么多的事情,能够报道出去,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这些朋友都很欣慰,也很感谢。”通过报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了解到了徐利民在从事上山工作之前的故事,“原来,他在乡镇、在报道组时也是这样的,对工作热情投入”。读着这些报道,蒋乐平缅怀着徐部走过的每一步。
作为同龄人,金华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陈公炎,是含泪读完一篇篇报道的。“根在万年稻源地,埋身蓄志茂一方。利民良种上山育,五二春秋沃浦江。我与他虽无深交,但同处宣传文化战线,我能深切体会他的那份执着和勤勉。”
“报道我看了,我们都很怀念徐部。”浦江县文化馆青年干部张江涛,因创作宣传上山文化的歌曲和徐利民相识,最后成了跑友。“所有关于上山的工作,他都全力支持,对上山真的是满腔热爱。”在张江涛印象中,徐利民从不摆官架子,平易近人,对年轻人非常关照。
“这样的好人物,终于推出去了!你们一报道,我赶紧转发。”浦江本土作家张顺学坦言,徐利民就是他的伯乐。在徐利民协调争取下出台的《浦江县促进文化产业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他倾注30年心血才完成的小说《童谣里的燕子》,解决了资金难题。张顺学说,不仅仅他在转发,他的同事、朋友也都在转发。大家都很感动,看得眼眶红润。这样的先进人物推出去,提升了大家的精气神。
90后黄婷婷是浦江县徐利民事迹宣讲团的一员。看到徐利民事迹报道后,她报名加入了宣讲团。“从报道中了解到了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徐部的故事。报道中提到的徐部之前主推的一组‘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评,我现在仍反复读,每一次读都好像一把火在燃烧。”11月20日下午,宣讲团成员进行了第一次试讲。黄婷婷说:“有的宣讲员从头哭到尾,台下观众也都泪目了。徐部的故事给我们年轻人带来了很多启示,他是我们心中的精神标杆。”
哀思抒不尽,正道慰人心。徐利民为人为官的故事,文文互证,口口相传。正如万年前上山的一颗稻种,无可阻挡地冲破泥层,新时代的金华大地上,也有这样一颗稻种,将根扎进人们心中,散逸融融的温情,迸发奋进的力量。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