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黎晨
徐部长在部里的三年,我一直跟着他,时间过得太快,快得我一直都不敢相信,那个心心念念上山的人,那个把心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那个可爱又可敬、浑身充满活力充满干劲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
每当走到他办公室门前,总感觉他还在里面,正叫着我的名字,让我过去,交代一下当天的行程、修改下发言稿或出去调研。
三年来,他带着我们走遍了浦江的山山水水,他喜欢穿运动鞋,他的鞋子总是沾满了泥土。我罗列了一下,这三年,部长带着我们上门对接的部门,一张A4纸都写不下。他有午睡的习惯,但为了节省时间,都是在走访路上的车里眯一会儿。他总是习惯把对工作的所思所想,随手记到本子上,后来我们整理成了《上山二十九章》。
为了拜访申遗专家,部长更是绞尽脑汁,到处联系。因为专家行程都很满,从白天等到晚上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因为一位专家下午有事出去了,部长说:“我们就在门口等着吧。”结果从下午3点一直等到晚上。那天气温骤降,我们穿得都不多,站在寒风中,他裹紧衣服,身体还是忍不住发抖。那时我才发现,平时在我们心里那个无比强壮、无坚不摧的部长,其实也是凡人之躯,也已年近半百。和专家聊完工作,回去的时候已是深夜,我看到他躺在后座上,微闭双眼,一脸的疲惫与劳累。
部长的微信头像是上山的照片,朋友圈里发的都是对家乡的宣传,办公室堆满了各类书籍,手机备忘录里记着对工作的思考,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很晚。
蒋乐平老师说,部长是上山文化申遗的擎旗人。是的,不管是上山,还是部里的其他工作,他都是举着旗帜带我们向前冲的那个人。
去年8月初,部长感到身体不适,但仍强撑着去参加全省宣传工作会议。当天下午,他打电话跟我说,他的体检报告出来了,有几项指标很高,医生让他必须住院治疗。我依然记得,他在通话的最后还跟我交代了几件工作上的事情,说部里有什么事情就给他打电话。
他住在浙大一院的那天早上,我走进病房,看到他坐在窗前的椅子上,望着窗外发呆,他跟我说,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他放心不下。
见到他的最后一面,是在重症监护室里,他躺在那里,身上插满了管子。我很想握一下他的手,我告诉自己,部长他只是太累了,他需要休息。追悼会的前一晚,我在殡仪馆前的广场上待了一夜,回忆与他有关的点点滴滴。
部长是个很仔细的人,前年撰写“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评,用了两个多月改稿,他带领大家一起讨论、一起修改。恰逢春节,但他没有休息一天,对每一个数据反复核对,对每一个观点仔细推敲,对文字则一段、一句、一词、一字地抠,有一篇述评整整改了31稿。他坚信,真诚的文字是有力量的。
部长是个正直无私的人。他总说,平生最喜欢交两类朋友,一类是媒体记者,因为他们能告诉我们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另一类是律师,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部长是个充满激情的人。每次有客人来上山参观,他都要自己上去讲解。他能操着一口带有浦江口音的普通话为家乡的葡萄、枇杷做直播带货。疫情阻击战中,为了一篇报道的标题用哪个词更好,他能和融媒体的主编一起讨论到深夜。他总是说:“我们干宣传工作,就是要找到‘爆破点’。”每次听到他这么说,我都觉得自己像是背着炸药包的战士,要跟着他往前冲。
部长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跑步、爬山和吹笛子,他说青年干部就要有朝气,带着我们去晨跑、去看日出。他很爱他的家人,只要有空就会接送他的妻子上下班。部长爱吃家乡的荞麦面和麦饼,他爱逛博物馆、看画展。
2022年9月20日,部长离开了我们,9月21日,浙江宣传公众号刊登了一篇他和我们一起写的稿子《万年上山为何成为了圣火采集地》。我很想告诉他:“部长,稿子登出来了,但是我们很想您。”
部长是我的好部长,我的好老师,我的亲人。他常跟我们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一直在做一粒种子,一粒扎根在浦阳江畔的种子,他把他自己种在了这里!因为他热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人。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