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代诗人孟郊塑造了一位为儿女缝制衣服的慈母形象,这些诗句至今还在传诵。
时光流转,现在的妈妈们不再纺纱织布,一般去服装店为儿女购买衣物。当然,也有少数妈妈没有放弃针线活,比如市区39岁的清儿(网名),她的儿子今年10岁,她为儿子设计缝制的衣服多达上百件。




清儿的老家在山西运城,她的奶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裁缝,从小她就看着奶奶和姑姑穿针引线,颇感兴趣。读小学的时候,她尝试着给布娃娃做小衣服。爸爸不大支持她做针线活,希望她考上大学,找份工作。2010年,清儿到义乌从事英语培训工作,闲暇之余,她动手做起了心爱的针线活,缝制了一些布包。在一针一线中,她寻找着内心的平静和成就感。
朋友们看到她做的布包,纷纷感叹:“这么好看的包包,为什么不拿去卖?”2011年,清儿拿着自己的作品在金华市区夜市摆摊,一个晚上,20个包一售而空。之后,她辞掉工作,来到金华市区,白天做包,晚上售卖,渐渐在金华立足,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2014年,儿子出生。像所有的妈妈一样,清儿也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爱。她喜欢棉麻的衣服,自然环保,透气性和透汗性好,为了让儿子穿得舒适,她尝试做棉麻童装。婴幼儿适合穿和尚服,她给儿子做了一套又一套。儿子3岁以后,身高增长,清儿给儿子做了很多套长衫,多使用盘扣,儿子穿上后,妥妥的民国风扑面而来。



夏天,清儿给儿子做棉麻料的套装,轻盈透气,舒适凉爽。冬天,清儿动手给儿子缝棉袄,比做春夏的衣服麻烦些,要用里布、表布,再填充羽绒棉,一两天才能做好一件。儿子穿上后,浑身暖和,清儿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棉麻料、灯芯绒料的裤子,清儿不知道给儿子做了几条,印象中,她很少给儿子买裤子。至于马褂、套装,她也做了不少。儿子上学后,清儿用多余的布料给儿子做背包、文具袋、钥匙包,还做一些布艺小玩偶,装点他彩色的童年。她曾用一块蓝色印花布做了一只大象,儿子抱在怀里,笑开了花,清儿抱着儿子,脸上笑意盈盈。
儿子与众不同的服装和用品,当然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幼儿园很快知道了他有一位巧手妈妈,于是,清儿被邀请去上手工课,母子俩都觉得非常自豪。
受清儿的影响,儿子也喜爱手工,清儿也有意锻炼他,做桂花包时,让他将桂花一点点填塞进去。她发现,儿子的小手比大人的手更适合操作。日积月累,儿子做手工的水平不断提高,做出来的作品常常受到老师表扬,连饺子皮都擀得特别好。



儿子在长大,一些衣服渐渐被淘汰,清儿把这些衣服送给了亲友的孩子,他们也乐意接受。当然,她也会做一些新衣服,送给亲友的孩子。清儿觉得,这些带有妈妈味道的衣服传承下去,用手工艺将整个家族的情感联结起来,是一件美好的事。
如今,儿子已经10岁,今后会越来越有自我意识。望着那张日益长大的脸,清儿不太确定,今后他还会不会穿自己做的衣服?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