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抽奖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净且停停。”
阳春三月,云蒸霞蔚。如李渔诗中所述,我们沿着条林荫小道,踏着叶间洒落的阳光,一步步穿过碧绿青畴,来到这首诗词的故里。只见院内窗启帘卷,门惹铜绿,记者一行徐行且停,只为等山头相迎。
“老李,忙空没,我又来了。”一声爽朗的吆喝带着笑意,在水面晕开涟漪,惊扰了卧眠的锦鲤。老者不应,专注操弄着手上功夫。言者亦不恼,乖乖站在一旁等候。
“老李的技术很好,因为他天生就是个剃头匠。”

生活不易 与发结缘
这位“老李”是何许人也?答曰:兰溪市永昌街道夏李村的一名普通村民。
1952年,老李呱呱坠地,和正常小孩无二,惊喜地触碰世间万物,恬静地享受身边美好。“15岁的时候,我得了骨髓炎,当时全身瘫痪,动弹不了。”老李说,自己儿时可能是运气不好,老天的愿,予己时错变成了“怨”。后来靠着药物调理,所幸从瘫痪变成了残疾。“走路一翘一翘而已,我现在倒觉着自己很幸运。”
“老李与发有缘,从名字中便已注定。”61岁的李颜忠是夏李村的老村民,平日在金华从事建筑行业,这次特意回来找老李剃头。“我们村上基本都在他这里剪,久而久之变成了习惯,头发长了多远都要回来找他。”原来,老李名叫李发坤,谐音过来便是“理发”坤,用兰溪话讲起来亦是如此。因此,村上的居民们都觉着他是个天生的剃头匠。19岁那年,刚开始恢复行走能力的老李接触到了理发,便想着学门手艺自力更生,于是和头发打起了交道。“这一干就是51年。”说着,老李收拾起了吃饭的家伙,剪子、剃刀、发刷在质朴的木盒中被摆放得整整齐齐。合起,上扣,轻轻一拍,阳光摩挲而过,岁月便闪闪发光。“我是到了退休的年纪,可村子里这么多头呢,想了想还是放心不下,接着干呗。”

恩于国家 报予大家
“这是老李的真实写照。”顺着夏李村村书记李文敬手指的方向看去,墙面上挂着一个横幅,上面提着“恩于国家 报予大家”,下方便是老李的操作台。
“我刚开始剃头的时候只收一个鸡蛋,后来慢慢变到6毛,1块,现在是5块钱,好多年没有变动了。”老李说,街道、村上的干部得知情况后对自己很是关照,还特意为他申请了补助,一个月能发到1050元。“国家对我有恩。”老李无儿无女,年轻时剃头不为赚钱,只为吃口饱饭。如今老了,政策也好,剃头则更不提钱,说起来权当结伴。“工作时,我能和大家聊聊家长里短,田间地头的事,真好。”说着,老李挥着刮刀,银白细丝如缎,一绺罥着一绺,在指尖婆娑起舞。
“几年前,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办创业赛,在我们村上设置了十个比赛点,老李这有一个。”李文敬说,其中有一位教授带着学生,到老李这儿参赛。结束后,老李给老师剃了头,依旧只收了5块钱。教授了解到老李的故事后,便给他写了一块匾——“恩于国家 报予大家”。其实,老李真搞不清具体含义,他仍然拎着个木制的旧工具箱,瘸着腿在村里穿梭着。“看着大家清清爽爽,就是我干这行的动力吧。”因为病症影响,老李说不清楚话,自说自话式含混地絮叨着。

卖山属缀 守李留魂
“山可买乎,不可买乎?”
“且余向尝为伊山别业诗,载入集中,稍布遐迩矣,他日过此者曰:‘是即李子之山也。’”
在李渔的祖宅中,他留下了一首《卖山券》,既写了自己为何卖山,也说了世间名利。李渔自谦德行与文采一般,但其实他在夏李写得的诗文已成经典,在没有网络的三百多年前就已传之于千里万里之外,流于域外日本等地。
可说起来,老李压根不懂这些,字都认不全几个的他,只知道李渔是夏李村的骄傲,也是需要被守住的文化瑰宝。
“前些年,村上看他居住的环境偏差,于是就将这间祖屋借给了他。”李文敬说,让老李住在李渔故居里是大家共同投票通过的决议,老李很小心,独自辟开一隅,生怕影响到古迹;他也很用心,每天都会收拾整理,浮尘扫垢。“我在屋子里种了不少兰花。”老李说,看着游人、学子来往研学,他便觉得如此甚好。
老李作为夏李人,与李渔可是同村。但他没有李渔的文采,也说不出“此山为我有也。”这般气魄。可在300年后的今天,他呆在“李子之山脚”,住在“笠翁之故居”里,捏着一把小刀,行走在时间的裂缝上,后知后觉地被自己的伤口照亮。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