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物馆与学校互加“好友”,它们这样交流……

金彩云客户端>头条 唐旭昱 通讯员 叶剑韬
2023-03-28 13:21
微信图片_20230328130631.jpg


如今,大中小学生都是博物馆里的常客。

博物馆为合作的学校提供文物文化素材和展示空间,合作单位则围绕文物组织二次创作和展现,一起将古老的文化内涵转化为精彩的解说、精美的产品……近年来,金华市博物馆以馆校合作助推文化传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周末,当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硕士留学生们走进市博物馆,迎接他们的是同为浙师大外国语学院20级翻译系的学生志愿者。从金华名字的由来,到制度改革、经济发展等;从唐代诗人张志和到“叱石成羊”黄大仙,志愿者细数了八婺古韵。

微信图片_20230328130624.jpg

讲解的特别之处,是志愿者全程使用英语。

作为主讲,吴欣怡前期准备了很多。不拘泥于刻板的英文翻译,她尽可能把金华的历史讲得通俗易懂。“这样的讲解方式对外国参观者比较友好,整个过程他们听得很认真,并且会和我互动。参观结束的时候,专门来向我表达感谢,说他们学到了很多。”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内容是根本。高校具有坚实的学术背景、充足的外语人才资源,能够将馆藏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进行转化,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市博物馆借助馆校合作平台聚焦高校外语专业力量,以外语专业师生、留学生为桥梁,探索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新方式。

微信图片_20230328130628.jpg

今年,市博物馆与浙师大外国语学院进一步开展了以口译讲解为重点的实地讲解合作。讲解培训内容也在博物馆常设展厅的基础上,拓展至八咏楼。翻译系的教师和在读研究生们充实了市博物馆的外语志愿翻译力量。师生们根据不同语言的习惯和特点,以贴近外国参观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将展厅讲解以新的形式进行表述。

在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开设了教学课程“博物馆英语”,将市博物馆文物资源以及宣教课程等学术成果纳入校园课堂,通过双师并行的形式授课,以文物为载体,讲述突出地方文化的中国故事。

作为第二课堂,市博物馆则为上海财大浙江学院的师生提供实践场地与活动,以文物保护与修复为主要内容,以博物馆专家、校方教师的双师授课形式,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学习。同时,外语系的学生以及财大的留学生群体,也将以一对一结对的形式,前往博物馆参与相关主题研学,作为桥梁人员深入学习、了解金华文化,为之后更好地进行文化对外传播打下基础。

在这些实践和理论合作基础上,由校方师生根据博物馆展览、文物等内容,围绕双方合作编写的《博物馆英语》《婺宝传奇(双语)》教材,拍摄双语微故事,分别在市博物馆公众号、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婺文化译播研究中心公众号、智慧树平台推出,完成数字化资源共建,博物馆文化数字化传播。

自去年起,市博物馆还与上海财大浙江学院合作开展文创开发工作,今年也将继续以馆藏资源品牌授权的形式,鼓励学生设计开发,在创新实践中拓展中华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金华市技师学院作为市博物馆今年馆校合作的新对象,其设立的新专业3D打印也在第一时间被引入博物馆宣教活动,将这项技术在工业用途之外,应用于文物文化资源的活化。在活动中,通过3D打印复原文物,让观众直接接触并进行创造涂装,目前已开展数场面向观众的开放式体验活动,深受好评。

馆校合作一直是金华市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自2016年至今,已与全市范围内小学、初高中、高校、职校等学校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不断推动博物馆走进校园,利用博物馆资源向大中小学生等青少年群体开展宣传教育。


编辑:许笑
二审:王春雷 唐旭昱
三审:黄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