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每读到这句话,总是会激起伊成器内心的层层涟漪。
这名金华籍青年科学家的身上有很多标签和荣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作为一名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工作者,他日复一日,兢兢业业投身科研领域,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作为金华开发区在外乡贤,他更希望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伊成器1983年出生在金华市区,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就读于环城小学、金华五中和金华一中。“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本科期间,伊成器便有了自己初步的职业方向和人生规划。“高中数学成绩比较好,但渐渐开始对化学有兴趣。”
2005年,伊成器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硕博连读。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接触化学和生物学的交叉领域学习。“简单地说,做工具的人不知道问题在哪儿,想研究问题的人却找不到解决手段,但通过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我可以发展更新的工具,回答更重要的问题。”
读博期间,伊成器想研究核酸去甲基化酶的机制,解析它的三维空间结构。然而运用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手段,只能解析核酸去甲基化酶的蛋白结构,无法完整解析去甲基化酶底物和蛋白质的结合结构,前期经过不断摸索,仍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于是我们想到利用学科交叉,运用化学联合生物学手段进行创新,最终成功解析了这个结构。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学科交叉领域继续前行的决心,也给了我兴趣和信心去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2010年,伊成器博士毕业后,在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2011年底,他回国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
“学成归国是我出国前就已经坚定的信念。”伊成器说。回到北大后,他牵头组建了“核酸修饰与表观遗传学”实验室,并逐年招收博士生和研究人员,从事生命科学范围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回国伊始,要从事化学领域还是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是伊成器面临的一大选择。“我有化学的教育背景,希望能将化学的知识和手段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而且北大的环境也很适合做交叉学科。”基于这样的环境,伊成器更加坚定了要走化学和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的研究之路。
在北大初期新建实验室的过程中,伊成器虽然面对很多问题和困难,但在解决问题和困难过程中得到很多收获和感悟。“团队2015年发表了一篇关于RNA修饰研究成果的文章,当时国内外关于这个课题研究的竞争非常激烈,有几个欧美的课题组比我们早半年左右就发表了研究结果,而且和我们的研究结果非常相似,思路也很像,这在当时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是我和团队成员都没有放弃,深入分析,利用学科交叉优势,最终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有了新发现,也获得比欧美同行更好更完整的数据。”
伊成器带领团队当时研究的RNA修饰,最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新冠病毒mRNA疫苗研究中。
面对科研,伊成器始终保持空杯状态,不断学习、成长、提升、实践。
这些年,伊成器带领的科研团队不断向科技高峰攀登,取得多项成绩:致力于核酸修饰检测新技术的开发与核酸修饰分子机制的研究,为核酸化学修饰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工具,丰富了表观转录组学的内涵;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自然》子刊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尤其是在DNA、RNA的检测手段上有了突破,获得多项具有自主原创知识产权的检测新技术等。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公布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全国正式入选国家杰青共计199人,伊成器是其中之一。在我国,“杰青”是具有极高标志性和影响力的高端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是优秀中青年学者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
2020年,新冠肺炎暴发后,伊成器很快意识到他们正在研究的技术会有大用。本来,他与家人在金华欢度春节,为了尽快开展研究,正月初四便启程回京。他明白,只有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才能把技术的真正优势发挥出来。
这次研究完全出于自愿,一开始并没有得到相关的资金支持,但伊成器和团队还是决定将研究进行下去。研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疫情扩散的背景下,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在研究组本来的设计中,需要用到一种进口的试剂,但疫情严重影响了该试剂的进口,于是他们就把关键的试剂国产化。2月中旬,通过和一些生物试剂公司合作,研究组将病毒检测的“1.0”版本组装出来,将第一批试剂盒送往武汉。
传统的测序文库构建通常来说包括9个步骤,工艺繁琐、耗时较长,也存在样本损耗现象。伊成器便与团队一同探索,把检测的操作步骤简化,既提高在临床使用中的效率,也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从而降低“假阴性”的现象。
除了在核酸检测试剂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伊成器在科研之路上依旧收获满满,不仅成为北京大学年轻的长聘正教授,而且先后荣获了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家奖、中国化学会生命化学青年创新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等多个奖项。
从小到大,伊成器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懂事、成绩好。但事实上,成功没有捷径可走。每次面对媒体采访,说起自己成功的秘诀,他都强调必须要吃苦,要坚持,但“有一个因素是可以自己掌控的,那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最好是把兴趣与人生规划结合起来”。
虽然在外工作多年,伊成器依然时刻关心、关注家乡的发展。他表示,不论身在何处,始终心系家乡父老,愿尽自己所能回报桑梓故土情。当前,开发区正奔跑在争创省高能级战略平台的征程中,迈步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伊成器说,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于增强创新动能、推动开发区赶超图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伊成器说,随着经济发展,人才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大多人才都喜欢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发展,加之高铁虹吸效应等影响,中小城市的人才引进比其他地方更难。而开发区要想在人才竞争中出奇制胜,关键在于以更实用更有效的人才政策来吸引人。
“对我们这些一线科研工作者来说,我们可以以提供智力服务为核心,也可以通过专利技术、课题研究、项目合作等途径,不受工作地域、时间、方式的限制,满足家乡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伊成器表示,面向不同人才,一定要推行个性化人才政策,这样才能让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小时候在汤溪下伊田间地头奔跑,九峰山、厚大溪、城隍庙,这些地方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他表示,在今后家乡的发展中,他将在熟悉的领域,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积极牵线搭桥,吸引项目、资金等投向家乡,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