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佳音巷丨吃茶 吃茶

金彩云客户端>文化 作者:徐水法 朗读者:徐文典
2023-07-11 07:39

吃茶 吃茶

作者:徐水法  朗读者:徐文典

(点击音频,一起聆听)

信手拈来,古往今来表明自己懂茶爱茶的诗文数不胜数,卢仝的《七碗茶歌》云,“……通仙灵……两腋习习清风生”,韦应物的“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陆游的“晴窗细乳戏分茶”,曾巩的“一杯永日醒双眼”……

每每看到这些精心斟酌几番推敲出来的妙词佳句,我眼前晃动的是一幅幅老家山里的寻常场景。晨光微熹,浙中山坳粉墙黛瓦的上空,晨炊的烟柱袅袅绕绕。此时,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就会发现,农家土灶里烧的不是早饭,是满满浅浅的一锅清水。没错,这就是我老家不知延续了多少代几百年来的传统——早上起来先烧开水。

烧好开水,先泡上一杯茶,才开始烧早饭。自此,一天时间下来,不管是谁,不管认识不认识,哪怕是隔壁邻居,经过门口,主人都会热情打招呼:“来来,坐一歇,吃杯茶去。”“吃茶,吃茶,屋里厢吃茶。”把人让到家里,让客人坐到桌子上首,泡上一杯或倒一碗热腾腾的茶,自己也端上茶杯坐到下首,陪着客人吃茶聊天。不过,白天一般路过的人会以干活或出门办事婉拒主人,晚上则是特意走东家串西家去坐着吃茶聊天。不仅如此,遇上村里人吵架,很快会有人站出来,分别拉着吵架人的手:“乡里乡亲的,有什么说不清的事呢!走,我家吃茶去,边吃边说,说开了不就好了。”年轻男女恋爱瓜熟蒂落,家长出面先订个亲,自古就叫“吃茶”。旁人见面问家长,你家孩子吃过茶了?再也没有媒人啥的上门提亲。

村里有个老头,按辈分得叫他伯父,平时有三宝:大茶杯、大脚布、大麦扇。大脚布白天是腰带,傍晚歇工洗脚擦脚用,故名。大麦扇是用大麦秆编制的扇子,一到夏天,他是手不离扇,连干活也把扇子插在后腰上,时不时还会伸手拿过扇一扇。大茶杯是一只足可以倒掉半热水瓶开水的大搪瓷杯,一年四季都在他的身边。一到晚上,他就端着杯子来到我家,随便找条凳子坐下,和我老爸开始桑长麻短的闲聊。偶尔有次忘记端上他自己的大茶杯,他就会直接喊我,“大侄子,用大碗,小杯不过瘾”。我用家里大人盛饭的大海碗,放上一大把茶叶,冲上开水双手端给他。这时候,他就乐呵呵接过茶碗,一点不吝啬地夸上我几句。

一到夏天,每家每户,陶制茶瓶或白瓷茶壶泡满茶晾着,上山下地回家了,就拿个碗倒满茶,仰起脖子“哐哐”畅饮一通。上山下地干活怎么办?老祖宗早就想好了办法,找几节老毛竹,留下二至三节,用烧红的铅丝沿边上烙一个小指大小的洞,洞口上方留出一截竹片,打洞穿绳,就是可以用上好多年的茶竹筒。用时沿烙好的洞口灌进泡好的茶,提着绳子,到田头地角,找个树杈一挂,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洞口塞张树叶,连虫子也爬不进去,不仅方便,又干净。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纳闷村里人怎么不分男女老小,都这么喜欢吃茶。后来才知道,老家是县域内最负盛名的产茶区。几百年来,先人们一直和茶生活在一起,种茶、采茶、制茶、吃茶,茶已经成了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怎么还分割得开呢!也难怪至今村前屋后,都是大片的碧绿茶园,一到春天,新茶上市,上门收茶的客商络绎不断。

从小耳濡目染的我,现在稻粱谋栖居县城,日常起居之中,茶自然也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每天坐到案头之前,我第一件事就是泡一杯茶。看着透明杯子里上上下下浮沉的茶叶,慢慢舒展开原本紧缩的条束,全身的神经仿佛也渐渐调动起来了,再缓缓地呷一口茶,一天的精气神自此彻底绽放开了。偶尔出门一趟,手里提着的茶杯里,泡着一杯浓酽的来自老家的山里土茶。几十年如一日,做不到苏东坡那般超脱世俗的不可一日无竹,勉强做到了每天的吃茶,吃成我的日常禅。

再回首看那些吟茶诵茶的名词佳句,如茶一般去试着细细品咂,竟感觉不到一如老家盛夏从地里一身大汗回到家里,拿个碗从茶壶里倒满仰脖灌入喉咙的酣畅淋漓。静心细想,心头有所觉悟,正如赵州和尚“吃茶去”,老家父老乡亲遵循千百年来的习俗,“吃茶,吃茶”,生活蕴含吃茶,吃茶就是生活,这种不刻意不矫情顺应自然和茶融为一体的状况,大约就是饮茶的至高境界!


作者介绍

image.png



点击打开【佳音巷】专题


编辑:潘慧
二审:章果果
三审:黄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佳音巷

精彩评论( 0

打开APP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