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为庆祝黄宾虹的生辰,翻译家傅雷专门在上海办了个书画展。作为策展人,他不仅写手札数十通与黄宾虹探讨细节,展览期间几乎天天到场当讲解员,还化名“移山”撰文解释,以便更多人读懂黄宾虹的画。
关于一代国画大师黄宾虹画作的评价,向来有“读不懂”的说法。半年多之前,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进行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中,黄宾虹的画作被许多年轻人评价为“读不懂”。山不像山,树不像树,只看到黑墨团团。
傅雷曾在《观画答客问》这样建议:“子观画于咫尺之内,是摩挲断碑残碣之道,非观画法也。盍远眺焉?”意思是说,你站得太近了,可以试试远点看。
今天,我们去回望黄宾虹的一生,尝试读懂画者宾虹。
一
1933年,黄宾虹在入川写生途中遭遇兵祸。他计划着自己的退隐生活,“搬至池州府住家,或金华皆好”。5年后,再次遭遇战乱、身陷北平的黄宾虹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在友人帮助下,他只身逃出北平,而此行的目的地,正是金华。
人愈老,愈想回到儿时的故乡。金华是黄宾虹的故乡,那里既有他的家人,也有他的启蒙老师。
1865年1月27日,乙丑年正月初一,黄宾虹出生于金华城西,祖籍安徽省歙县。他的父亲是一位徽商,因避乱举家搬到金华,经营着一家布店。
童年时期,黄宾虹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在画家倪逸甫的启蒙下,黄宾虹开始领悟传统绘画的内核精髓:“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至为画匠也。”倪逸甫的这句教诲,触动了黄宾虹命运的齿轮。
黄宾虹虽在家人的催促下继续研读经史,但从事绘画艺术的理想已在心中萌发,16岁的他在金华已有“小画家”之誉。青年时期,黄宾虹四处游学,接触到了许多宋元真迹,并时时拿出来临摹。艺术之路,走得越来越坚定。
此后,在经历了中年上海求学、作画和编纂艺术论著的沉淀之后,黄宾虹以更大热情和精力投身艺术登峰之路。
不过,他的画作一开始并没有受到欢迎。黄宾虹有次在上海开画展,只有一个人买他的画,黄宾虹激动坏了,送了他一堆,这个人就是傅雷。在1951、1952年,黄宾虹的画才涨到一元钱一张。
对此,黄宾虹并不以为意,依旧挥笔如故。想来在他的心中,这些画作早就与他的人生、家乡的土地、祖国的风物融为了一体,魂萦梦牵、挥之不去。
杭州黄宾虹纪念馆位于西湖栖霞岭31号,是黄宾虹的旧居 图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二
黄宾虹的画,有一个明显的分野,学术界将之分为“白宾虹”和“黑宾虹”。
中青年时期的黄宾虹,沉浸在江南山水之间,加上他临摹了不少宋元时代的山水画,深受新安画派的影响,绘画风格疏朗清逸,后世称之为“白宾虹”。到了人生暮年、年逾古稀,辗转各地,黄宾虹的绘画风格发生了深刻变化,他晚年的山水画,黑密厚重、挥墨成川,后世称之为“黑宾虹”。
从“白宾虹”到“黑宾虹”,黄宾虹在艺术上的变法,与其求新求变的人生追求是密不可分的。
黄宾虹《焦山北岸》册页 图源:“美术学报”微信公众号
黄宾虹是一位不一样的画家。在战乱频发的时代,他对家国命运变革的关注与参与,让他在近现代画家群体中格外显眼。
26岁那年,黄宾虹全家从金华迁回歙县潭渡村。在潭渡村的日子,他不但求学于名儒,还收徒弟教习拳法,开办中小学校,传播新知识,汇聚民间变革的力量。
他曾驰书康有为、梁启超,声援维新变法;曾参与徽州革命党人的活动,与谭嗣同交谈革命,创建进步组织,宣传革命思想。44岁前,黄宾虹因此遭遇两次通缉追捕。
在踏上艺术修行之路后,黄宾虹70岁游历青城山、71岁登黄山、72岁重游桂林山水......苦苦寻觅画技变化之法。这个时期,黄宾虹把“知白守黑”等绘画理论运用得炉火纯青。“白宾虹”向“黑宾虹”转变此时已悄然开始。
在北平日据期间,黄宾虹闭门谢客,在绘画上经历了“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变革完成期。他提出“今拟将写生与古迹融合一片,以自立异,不蹈临摹守旧之弊”的求新理念。这个理念贯穿了黄宾虹“大器晚成”的艺术生涯,也成就了“黑宾虹”的登峰造极。
黄宾虹的一生可以用“颠沛流离”来形容,但他的精神脊梁却从来没有被现实的重压压弯过。画者的风骨,凝聚成了黄宾虹画作的千岩万壑之思,也成就了这位艺术修行者的卓尔不群。
黄宾虹《拟笔山水》 图源:“美术学报”微信公众号
三
今天,回望黄宾虹的一生,欣赏他的画作,我们又能读出怎样的画者宾虹?
浑厚华滋的民族气节。黄宾虹身处的是一个战乱频发的时代,立志不做腐朽王朝“遗老遗少”的他,对家国的热爱始终坚定。
1938年,日本驻华北军事总司令四处拉拢美术界人士为“中日艺术协会”站台。面对威逼利诱,黄宾虹选择返回金华,并将一批最重要的画作藏于金华。1943年,北平艺术专门学校的日本主持人伊东哲以全校师生的名义为黄宾虹举行八十岁祝寿仪式,但黄宾虹没有出席。
黄宾虹曾有一句诗说,“浑厚华滋我民族”。他认为,我们的民族拥有深厚且繁荣的文化和精神风貌。这句诗折射的正是他的民族气节。
慨解义囊的奉献精神。对黄宾虹来说,自己的画似乎不是特别宝贵的东西,常常随手送画。傅雷是懂画的知己,黄宾虹就送了一堆画给他。同仁创办书画社,他大方赠画以供社费,聊表支持。
1955年,黄宾虹逝世后,家人秉承其遗志,将其遗留的自作书画、文物收藏全部捐献国家,由浙江省博物馆保存,藏品总计1万余件。慨解义囊之心,可见一斑。
甘于寂寞的求索精神。与许多知名画家相比,黄宾虹算得上大器晚成。在他生前,远没有现在这般的声誉,他的画很难被人认同。
他的一生是寂寞的,也是不断求索的。当很多人急功近利时,黄宾虹却把个人的生命融入绘画事业中去。晚年登峨眉、游青城、涉夹江、抵万县,然后泛舟东下,探险巫山十二峰,只为实地观山望水。即使因患白内障几乎失明,依然画笔不辍,“愿作西湖老画工”。
傅雷曾在《观画答客问》中讲到观画的几种境界:
一见即佳,渐看渐倦,此能品也;一见平平,渐看渐佳,此妙品也;初看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愈爱,此神品也,逸品也。观画然,观人亦然。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普通人来说,黄宾虹还稍显陌生。欣赏黄宾虹的作品,我们难以像傅雷一样达到“逸品”的境界,但静心冥思,细细品读,或许能感受到国画大师的一二。(转载浙江宣传12月5日)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