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读陆春祥新著《〈论语〉的种子》

金彩云客户端>文化 潘江涛
2023-12-25 09:12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典籍,集中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智慧。“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钱穆)

陆春祥读《论语》几十年,越想越觉得钱穆的话有道理,便擅己之长,承《论语》体例,将20篇个性化阅读笔记结集出版,取名《〈论语〉的种子》。(2023年4月,百花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种子》)

初见陆春祥阅读《论语》之“笔记片段”,是在2022年《湖南文学》“双城”专栏里,共12篇。其间,我感佩于其叙述的简洁和说理的透彻,还就阅读话题做了摘抄和札记。因为是月刊,读得断断续续,消化吸收十分有限。

2023年7月,我拿到陆春祥新出的《种子》,便将其放在枕边,入睡前翻翻——不太专注的,一览而过;像“学而”“三省”“学思”等感兴趣的字眼,则比对原文,反复咀嚼,温故而知新。

《学而》是《论语》的首篇篇名。《学而第一》则是《种子》首篇标题。在交待了“学而”的历史背景后,陆春祥写道:“学而时习之,是读书人终生的使命。”

“读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显然,孔子认为“为学”是要“读书”的,他收集鲁、周、宋诸国的文献档案,先后整理、删订《六经》。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所教弟子达三千之众。孔子不仅教书不厌,诲人不倦,而且自己读书也异常勤奋,留下了“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的佳话。

《论语》是教人以智慧的。孔子的智慧是什么?陆春祥说:“是仁,是爱……简言之,孔子的所有智慧,都在他与学生零零散散的言谈中。”(《孔子的旗帜》(序言))

陆春祥是鲁迅文学奖得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早年当过中学语文老师,那时“判断学生是不是好学,主要是看成绩,另外也看平时爱不爱提问。”读了《论语》,他“才发现自己的浅陋”,因为孔子早就有判断“好学”之标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前两条,应该是为颜回量身打造的。”陆春祥说:“颜回之所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是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件事——读书,不断地读书,修身。”(《学而第一》)

读书无论年龄,贵在一以贯之。不可否认,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已为人人享受最基本的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培养和发现人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之所以必须接受学校教育,是因为人类已经创造和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我们不可能都从实践中获得,只有通过接受教育这一有效途径来掌握,这是毫无疑义的。进一步说,一个人即便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之后,其学习过程也并未结束,而将是伴随其生命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一旦停止了读书学习,也就意味着缺少了生存竞争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安身立命。

读书学习,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愚昧落后、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共产党靠着顽强的学习走到今天,也必将赖此走向明天、创造未来。

陆春祥是阅读达人,“平时读书,非常杂乱,有两类最喜欢,一类是历史,一类是哲学”。他说:“历史是昨天的今天,今天也马上会变成昨天,站在今天看昨天,往往让人明智。哲学呢,不能让人发财,但它能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一些方法,甚至告诉人们在哪里发财,我觉得哲学有这个功能。”

《论语》是儒学经典,字字锦绣。

“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的名言。“三省”者,为人做事、朋友交往和温习功课。特别是最后一句“传不习乎”,还是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传习录》书名的由来。

“阅读是为了活着”,“生命因阅读而精彩”。这两句是不是陆春祥的原创,我没查证,反正我喜欢,便立马找来纸笔,将其记下放在醒目处,时不时提醒自己:今天我阅读了吗?

理论使人坚定,哲学使人深邃,历史使人明智,科学使人严谨,文学使人灵动,法学使人规范,报刊使人丰富,网络使人敏捷,天文学使人目光远大,地理学使人心胸开阔……

总之,阅读让一个人面向了知识世界,也让人充分感受到了个人的渺小与知之甚少。于是,理解与思考、谦虚与谨慎,以及精益与求精,才可望被学习者当作一种品质和境界来追求。换言之,一个人的骄傲与自满,或者说狂妄与自大,都是因为他背离了知识世界,面向了愚昧和无知,以致最终成为“无知者无畏”。瞧瞧现实生活,衣食无忧却从不读书而“面目可憎”者,其实并不鲜见。

“想了解一个人,看他读什么书。”读书与做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共同证明了一枚硬币的存在与币值。而读书,又有“要读书”和“好读书”之分。

“要读书”大多受功利驱使,“好读书”则往往是闲来无事。

早年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有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总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要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这分明是“学而不思则罔”呀!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亦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有五而志于学,但是,到四十却不惑了。这不是孔子的自夸,而是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生宿命的感叹。

这些年,陆春祥的集子读过不少,特别是《袖中锦》《字字锦》《太平里的广记》等系列笔记,无不“以今人之手眼探古人之心魂,从容博雅、风致历历”(李敬泽语),获益匪浅。

拿《种子》来说,文本叙述简洁好读,美感与历史感并置,史料考据与现实相杂糅,充满性情里的见识和趣味,亦爱不释手。

有记者问陆春祥:有没有固定的枕边书?他回答说:“经常换。实事求是说,好多位古今优秀作家我都非常喜欢,《论语》《庄子》《史记》,山水散文高手郦道元、柳宗元、袁宏道、张岱,巴尔扎克、叔本华、罗素,我都喜欢。陆游的《入蜀记》,文字也是十分了得。”

阅读是个技术活。以个人浅见,好学一定要与多思相结合。因为书本上说的,不一定都真实、准确、科学,这就要用脑子好好想一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胡适有句名言:“用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科学家周光召进而作出了“科学的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的论断。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说的都是相同的意思,就是读书、做学问、搞科研,都要独立思考,不可人云亦云,不可一次性思维,不可习惯于顺向思维,还要有逆向思维,更要有创造性思维。

记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还说过一席鞭辟入里的话,大意是:世界上的知识学问浩如烟海,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求知识、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通”字,即要学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一通百通。我想,读书能步人这般境界,那真的是把书读“活”了。

陆春祥善于在读书中阅世,也善于在阅世中读书。他说:“学中思,思中学,相辅相成,才能有所得。如果割裂,就会毫无领悟,就会陷于迷惑。” (《为政第二》)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干部书读了不少,但为什么对一些重大的是非界限辨别不清,把握和驾驭大局的能力不强,问题的症结就是不善于思考,学而不思,没有“消化”,没有把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结果是猪八戒吃人参果,生吞活剥,食而不知其味。所以,思考是学有所获的必经之途。

理性思考是个人素养的灵魂,也是能力的一种表现。一个素养能力很高的领导者,必然是善于理性思考的。高明的领导之所以高明,并不在于自己的脑袋比别人聪明,而是善于进行理性思考,把别人的聪明变为自己的聪明,从而更加聪明。如果说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那么理性思考更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列宁曾说,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同样,谁不善于理性思考,谁也就无法进入理性思维的新层次和新境界。理性思维层次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增进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一本书,等于交了一个最有价值的朋友。陆春祥亦说:“自古以来,没有哪本书如《论语》一样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方法,每读一遍,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我保证,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读了都会受益。”

诚哉斯言!


编辑:琚红征 杨霄
二审:曹晓恒
三审:杨准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全民阅读时间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