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佳音巷 | 山道弯弯

金彩云客户端>文化 作者:周丽娟 诵读:洪 婷 制图:潘慧
2024-01-29 07:24


▲点击音频,一起聆听▲



 山道弯弯 

作者:周丽娟

诵读:洪  婷


用山道建设生活,是所有山民的命运。

山道养活了所有山民。这件事茶树知道,毛竹知道,青菜萝卜知道——所有的植物都知道。知道这件事的,还有天上飞的鸟,比如雄鹰;林子里走的兽,比如麋鹿;甚至小小的溪滩里的鱼,比如石斑。山道计算过每一个山民承担生活苦难的极限值,也计算过忍受人世间委屈的最大值。

山道上盛产仁义的故事。下村的医生是山民的菩萨,山民的感恩之心总是如十五的月亮那么饱满,用一把青豆,一根黄泥笋,七个鸡蛋,外加红纸绿柏,把一切的感谢都寄寓在这些质朴无华的食物中。家访的老师是山民的军师,山民的尊敬与信任不用漂亮的语言,而用一碗米酒,一桌菜肴,呈上一份彷徨纠结的心事,交给文化人来裁决。观景的城里人顺手摘取了劳动果实,山民并不计较,就像《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宽厚。他们觉得山道旁有的是菜地,菜地里有的是蔬菜,让城里人拿些去救救急,又有什么大不了呢。这些每日与土地亲近的人,就如土地一样厚德载物。

诗人来到山村,看到山民拖着长长的毛竹,在乱石嶙峋的山道上艰难下行,感动得流泪,写了诗。画家来到山村,看到光着黑黢黢胳膊的山民在梯田里奋力拽拖稻桶,也是潸然泪下,感动得画了图,题了文字,又盖了正章。被画进图画的山民一边对现时的光景唏嘘感喟,一边遥想先祖的艰难时光,真是百感交集。

执政者也翻山越岭而来。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主流故事:拓宽山道,让汽车开进每个山村。窄窄绕绕的山道被一段一段改造,三轮卡像个逗号,在一段一段山道之间迎来送往着建筑的人与过路的人。山民的生活像个大洋葱,被掰成一片一片的。

当两辆汽车并驾齐驱出现在山道上的时候,欢声笑语就充满了山村的大街小巷。从此,商品多起来了,庙会多起来了,歌舞多起来了,山民瘦削而谦卑的脸上也有了自信的光辉。那一阵子,山道两旁几乎是绿水逶迤,芳草长坡,隐隐笙歌夜夜闻。那一阵子,少年意气风发,奔向大山之外;少女目光清澈,遥望着天外之天。

从此,革新过的山道开始没日没夜地运送着这些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

渐渐地,庄稼地边的山道被野草淹没,被六节芒攻陷。捕猎的陷阱看不见了,成熟的毛栗在秋风中寂寞着。

渐渐地,老师走了,学生一个不剩,就连幼儿都要坐着公交车到山外面的外面去读书了。没有孩子的村庄就没有生活的细节,而没有细节的生活会让人抑郁。尽管土屋已经变成钢筋水泥,但窗内的灯光是那么苍白孤寂,八仙桌也落满灰尘。

山民的后代不在山里,他们不再把土地作为提款机。他们离开了缓慢生长的植物,离开了翩然起舞的长尾山鹊,离开了漫天澄澈的星光,把深深的孤独抛给了山里的老人。

老山民还在那些狭窄的山道上行进着,拄着拐杖,挑着雨雪风霜。这些山道是理解老人的处境的:出去,可能是一条给子女造成生活难题的麻烦路;留下来,和树一样,活得很累很累了,就好好休息,好好死亡。大山的怀抱是宽厚的,脚下的土地是温暖的,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是最让人放心地死去的。

可是,又有哪个土著会消极地迎接着死神的来临呢?你瞧,在诗人和画家眼里代表着劳动美的老山民们,依旧在每个节日前做着各式传统的糕点,然后挑着装满食物的蛇皮袋子,兴冲冲地走在蜿蜒的山道上,赶着去坐公交车呢。你听,在被子女“不要上山劳作”“吃好点穿好些”的反复叮嘱声里,依旧有那么多的老父亲老母亲,继续穿着解放鞋,戴着斗笠,腰挎柴刀,手拿蛇皮袋,上山去呢。

用山道丈量时间的长短,就像用茶叶招待客人,这是老山民的习惯。对于老山民来说,看见山道一直弯弯在那里,粮食就在那里,活力就在那里,他的心就会踏实。既然在命运这个八字里,注定要与子孙后代分离,那就把大山里面的所有植物和动物当作伙伴,安静地过完这一辈子吧。

莫非这些粉刷一白的新山村,真的就要变成英雄式的老山村了吗?但是,头顶的阳光分明是崭新的,山风也是崭新的。我想,消亡的,总应该是丑的事物,而美的东西,一定能够留下来吧。



点击打开【佳音巷】专题



编辑:潘慧
二审:章果果
三审:倪寒霞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佳音巷

精彩评论( 0

打开APP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