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金华非遗翻译的书还有吗?能不能送我孩子一本?”寒假即将开启,一些朋友联系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外语系教授曹灵美,想让孩子读《古韵流风 八婺非遗》(英汉对照)一书,既了解金华非遗的底蕴,也增进英语水平。
用英语译介八婺非遗,为金华传统文化走向国外添砖加瓦,是曹灵美的心愿。1985年,她出生于金东区曹宅镇,从小耳闻目睹了婺剧、道情、板凳龙等表演,对黄大仙传说也饶有兴趣,为金华有这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自2008年读研开始,她积极投身于文化译介与对外传播工作,围绕“典籍英译、婺文化译播”等研究方向,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如今,她是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外语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导、翻译学博士。
2021年,曹灵美搜集资料,为翻译金华非遗作准备,同时申报了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发展基金项目。她买来冯骥才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钟世杰和郑月琴的《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等,还找来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翻阅大量资料后,决定从9个篇章来介绍金华非遗:工艺匠心、婺腔雅韵、精工绝艺、乐舞大地、体育杂耍、余音缭绕、古法炮制、乡土风俗、千古传说。每个篇章精选4个非遗项目,涉及大家耳熟能详的金华火腿、婺剧、东阳木雕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金华山歌、磐安迎大旗等省级非遗项目,还有浦江仙华山传说、武义畲族山歌等市级非遗项目。
在非遗项目的中文介绍里,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点与难点之一,甚至被视为翻译创新的一大推手。在曹灵美看来,对于汉语中独有的一些文化隐喻,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喻体亏损,努力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一致的喻体意象。此外,译者在传递和再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兼顾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提高译文读者的阅读体验。
去年5月,《古韵流风 八婺非遗》(英汉对照)一书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一名义乌籍读者看到后说,书中收录了“义乌方言吟诵”项目,他从小就接触过吟诵,希望家乡的非遗能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一些外地朋友说,他们知道兰溪有诸葛八卦村,却不知道诸葛后裔每年要举办祭祖大典并吟诵《诫子书》,以后来旅游可以更有针对性。市区一名妈妈说,看了书中关于朱丹溪的介绍,她带女儿经过丹溪路时给她讲解路名的来历……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宏是曹灵美的导师,他在《古韵流风 八婺非遗》(英汉对照)一书的序言中写到:这是一本系统译介金华市非遗文化的双语读本,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非遗文化海外演出人员、翻译爱好者、学生群体等提供学习和研究素材,既可作为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教材,也可作为金华学子了解家乡的通俗读物。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