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浙婺凭啥唱响海外

金彩云客户端>蓄水池 金轩
2024-02-25 07:04

中国戏曲丰富多彩。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各类戏曲剧种300多个,堪称世界之最。其中,大量地方戏曲因为根植于农村、地域特色鲜明,一直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

近年来,这一现象正在发生改变,2月9日精彩亮相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婺剧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七登央视春晚的浙婺,不仅在国家级重大舞台上大放异彩,前不久还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派,远赴塞尔维亚、瑞典、冰岛、德国、荷兰演出,连续13年参与“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活动,所到之处赢得一致叫好。

此前,“浙江宣传”曾两度发文关注浙婺的院团改革。今天我们换个视角,来聊一聊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婺剧,是如何一路唱响海外、“圈粉”世界的。



中国戏曲在海外受到欢迎,其实由来已久。

1919年,25岁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受邀赴日本演出,表演了《天女散花》《御碑亭》《贵妃醉酒》等名剧,在日本掀起一股“京剧热”,曾出现“万人空巷,争看梅郎”现象。

关于这次出访,梅兰芳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这仅仅是我企图传播中国古典艺术的第一炮。”演出持续10天,梅兰芳顶着压力,为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铺开了一条道路。此后,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戏曲这一有说有唱、有文有武的独特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一扇窗口。

与国粹京剧依靠梅兰芳等艺术家的努力走出国门不同,作为一个常年活跃在农村的地方剧种,婺剧的“出海”之路更多靠的是绝地求生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传统戏曲经历低谷,剧团普遍面临着“演出市场缩小、观众人数急剧减少、无戏可演”的生存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连出访资金都靠政府支持”的浙婺勇敢地迈出了走向海外的第一步。

1993年11月,应金华友好城市日本栃木市的邀请,浙婺飞赴日本演出。此行演出阵容强大,由团内骨干演员陈美兰、张建敏、周志清等人组成。演出剧目是婺剧经典剧目《白蛇前传》。

尽管舞台设施简陋,文化差异大,演员们仍以生动、精彩的表演征服了现场观众,在栃木和真冈两地的三场演出均取得成功。特别是栃木的两场演出,在潮水般热烈的掌声中,演员们谢幕了四次。

这次成功的日本之行,让浙婺更加坚定了“走出去”的决心,全团上下心往一处想,朝着“墙内墙外都飘香”的目标努力。

1995年,浙婺应邀赴新加坡参加“1995狮城戏曲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进入21世纪,海外演出机会增多,为婺剧捧回首个“梅花奖”的陈美兰在美国休斯敦市“旋风艺术展”上惊艳全场。2009年,浙婺首次受文化部委派,参加智利国际艺术节和厄瓜多尔巡回演出,反响远超预期……去年10月,浙婺人又将婺剧唱到了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收获了一大批“洋粉丝”。

浙婺,这一来自浙江民间的戏曲院团,正成为国际戏剧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星辰。


图片
婺剧演员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表演《三岔口》 图源:新华社


20多年来,浙婺先后出访58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布五大洲,演出300余场,是国内在海外演出场次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地方戏曲院团。

“中国戏曲有浙婺”,海外赞誉无数渐成业内共识。如今的浙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一张当之无愧的“金名片”。不禁要问,在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浙婺做对了什么?又掌握了哪些“出海”秘籍?

不妨通过几个关键词来“解码”。

“量身定制”。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将直接影响到观众对舞台艺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海外演出前,浙婺总会从题材、内容、唱段等方面精心挑选剧目,并根据国外观众的审美和观看偏好适当调整,比如对语言字幕进行处理、增加互动表演、向观众介绍故事背景等等,为海外市场打造“国际版”定制剧目。

“内容为王”。时代在变,观众在变,需求也在变。在快节奏的当下,只有持续推出优质、新颖的内容,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永葆竞争力。从早期的经典《断桥》,到近年来广受好评的《三打白骨精》,浙婺几十年如一日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与时俱进捕捉能引发共鸣的“流量密码”,持续带给观众新鲜感和惊喜。

“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婺剧源于农村、长于民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每次赴国外演出,浙婺都会精心挑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技艺,如拉线狮子、九节龙、民乐等元素融入其中。多元的表演内容不仅丰富了演出层次,也让中国文化的传播更有深度、温度和力度。

“完美呈现”。浙婺深谙一个道理:高难度的技巧、高质量的表演和高标准的要求,是站稳脚跟的根本。从剧目到演员再到演出纪律,浙婺人时刻保持百分百的状态。在海外演出时,浙婺用过的化妆间永远是干净整洁的。凭借“有戏更有礼”,浙婺不断吸引更多“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图片
《三打白骨精》 图源:“金华文化”微信公众号


如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达到空前高度,更多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走近中国。

艺术是最好的“柔性”交流方式之一,它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语言的魅力,能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人们,实现情感同频和灵魂共鸣,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足浙婺“漂洋过海”的成功实践,如何让更多和婺剧一样的传统戏曲、东方艺术扬帆远航,在异国他乡绽放光彩?

金华发布
,赞202


“出海”除了“出发”,更重要的是“抵达”。这些年,国内院团机构出访演出的机会持续增多,中国戏曲的戏迷“朋友圈”逐渐扩大。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还只停留于“只增步数、不显力度”的状态,尚未发挥出最佳传播效应。

文化“出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不能期待“一蹴而就”,也不能满足于“表面热闹”。在追求演出数量、频次的增加之外,我们更应该把精力花在拓展文化贸易渠道、加强精准宣传投放、提高受众“触达率”等关乎传播效果的关键环节上,实现内容的有效供给和传播。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认知的差异,“文化折扣”现象不可避免、普遍存在。这就要求作出相应调整。但要注意的是,调整并非无原则的妥协或迎合。过去曾有剧团不惜削足适履,把看家本领给弄丢了,结果适得其反。

文化“走出去”不是生硬的展示,也不是媚俗的迎合,而是基于相互尊重的交流。就像浙婺,既懂得随机应变,又坚守文化根基,在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同时始终保持剧种本身“文武兼备”的独特性,原汁原味地呈现婺剧特色。如此一来,不仅让海外观众领略到了真正的婺剧风采,也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赢得认可。

科技进步赋予文化“出海”无限可能。VR、AI等数字科技催生出许多新的观演模式,跨国界的艺术交流在技术加持下,早已突破时空束缚,让世界各地的观众在云端便能一睹中国文化的精彩。诸如此类的尝试已有很多:比如北京保利剧院打造“保利云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推出“春夏秋冬”系列线上演出季,越剧《新龙门客栈》抖音直播,等等。


这启迪我们,有了好内容,还要积极拓展更多渠道、打通更广线路,进一步扩大传播“辐射面”,努力实现“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的跨越。

“曲高未必人不识,自有知音和清词。”在文化“出海”的航道上,还需要更多中国戏曲劈波斩浪、跨越重洋,为世界舞台注入隽永的东方艺术魅力。

(转载浙江宣传2024年2月11日)


编辑:傅军杰
来源:浙江宣传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浙江宣传(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