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名⑥龙山村:不见龙山但见奇观

金彩云客户端>文化 孙媛媛 姚艳霞 文/摄
2024-03-03 09:03


↑点击参加看新闻抢红包

在金华,叫作“龙山村”的村子有不少,但别名里也带个“龙”字的,兴许唯金东区曹宅镇龙山村独一家。村里人习惯这样介绍自己的村子:我们村大名、小名都带有一个“龙”字,大名叫龙山村,小名叫黄龙背,含“龙”量很高

龙山村是个名副其实的古村落,有近700年的历史。村口有樟树、村中有池塘,在古村的“标配”之外,龙山村的独特之处,是出了一位跨界名人张作楠(1772—1850)。他官至知府,还是一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并且还出过数学专著,是金华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被载入《清儒学案》的人。他在200多年前主持建造的张氏宗祠至今还散发着艺术、建筑、文教等多方面的光辉。

建在龙背上的村庄

龙山村,是地方文史专家、金东区原文联主席张根芳的家乡。探访龙山村,自然邀请张根芳当向导。

沿着235国道进入潘龙线,在一排松树的位置拐进村道,车子驶过一大片农田,随即便到了龙山村。村口矗立着一棵老樟树,冠幅之大犹如撑起一把宽阔的绿伞。记者下车跑出好远,才勉强将整棵樟树的模样装进手机相册里。

走近细看,樟树底部树干已空出一个大洞来,树干上布满了藤蔓和青苔,枝叶依然苍劲有力。“我小的时候,常和小伙伴钻进树洞,再从树杈上的另一个洞钻出来。”在这棵老樟树面前,70有余的张根芳仿佛回到童年,“孩子们问起自己是从哪儿来的,父母就说,是爸爸妈妈从树洞里抱出来的”。

樟树底下,是一座小小的石拱桥,桥下溪水环村流淌。树下,立有一块石碑,其上有诗一首:“扶杖到村桥,独倚桥边坐。日暮鸟争巢,枝头残雪堕。”冬日下了一场雪,傍晚时分,小鸟齐刷刷地从樟树上起飞,残雪纷纷从树枝上落下。一首诗,记录下了200多年前龙山村生动的乡村图景,诗作者是清代文人张有涵,他是张作楠的祖父。

读着这首《村桥踏雪》,时间一下子就被拉到古时。那么,龙山村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龙山”又在何处?跟着张根芳,记者走进村中。村子挺大,原先分成龙一、龙二两个行政村,现在又合并成一个行政村。村里的地势大致东北高西南低,房屋建造错落有致。走了好一会儿,感觉都快走出村子了,仍没见着“龙山”。

在村中一处较高的平地上,张根芳停了下来,抬脚跺了跺,说:“这儿就是我村的最高处,也叫作‘黄龙背’。”可放眼望去,并无半点山脉模样,有的只是村舍,几条黄狗在小院里叫唤。张根芳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将历史娓娓道来。

龙山张氏村落发迹于附近的莲塘潘村。相传在元朝至正年间,该村有位孝子名叫张瑄。父亲去世后,他就在这处山岗上为父结庐守墓。此处地形奇特,山脉由东向西近1000米,少有草木,全是黄土山岗,而且遍布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形似龙鳞。山岗西面有一眼泉水从山岩中汩汩流出,张瑄便在此建房定居,取名“龙山堂”,后改叫龙山,山脉则称为黄龙背。龙山村的大名和小名因此而来。

“我小的时候,这处山岗还都是田地,站在这里能看到远处的金华山山脉。”张根芳说,随着村庄的发展,房屋越建越多,如今山岗两侧建满房子,与村庄融为一体,曾经蜿蜒的“黄龙背”也就这样隐没在村庄的房舍里。

痴心观测天象的官员

张根芳跺脚的地方,是龙山村的制高点,在200多年前,也是张作楠为官回乡后观测星象的地方。

清乾隆三十七年,张作楠出生在龙山村一个衰落的乡绅之家。这个家族一直以来对子孙后代的读书考学有着殷殷期盼。张作楠从小在书香熏陶中长大,曾授业于名儒曹开泰。他在经历了并不那么顺利的科举之路后,年过40才真正走上仕途,并在之后为官的十多年里,一直为百姓爱戴。

张作楠上任的第一任官职是处州府教授,放到现在相当于是丽水市教育局局长。他在处州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从要求学校遵行礼仪着手,使学校形成浓厚的教育氛围。由于他在处州任职期间优异的政绩,他先后又担任了江苏桃源知县、阳湖知县、太仓知州、徐州知府等职。

每到一处,张作楠都心存百姓做实事,被称为廉吏儒吏。作为公务繁忙的基层官员,张作楠最让人称道的是在为官期间还醉心于数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并取得不小的成就。张根芳研究张作楠40多年,曾到北京、杭州、常州、太仓、徐州、衢州等地找回许多关于张作楠的著作。张根芳说,张作楠作为清朝中后期的官员,在当时可称为中国早期放眼西方的科学家。

在常州府阳湖县任知县时,张作楠在当地的天宁寺内设计制作了两具日晷,一具是立式,一具是卧式。两具日晷都刻有时刻线和节气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改变,人们可以根据投影了解当时所处的时刻和季节。“这两个日晷都是张作楠按照常州地处的纬度精准设计制作的。”张根芳说。

“星名但载二十八宿,其所列中星,皆依张作楠之中星表推算递加,其与民国纪元之中星不差分秒。”这是1912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新字典》例言中所描述的,张作楠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和贡献可见一斑。

道光七年,张作楠在徐州任知府,被居心叵测之人说成“未谙河工”。他借口“乞养”,辞官归里。那一年,张作楠55岁。这之后,他隐居乡村20多年,潜心研究天文和数学,编订师友诗文及地方文献,从未干涉地方政事。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三个儿子无一从政,分别做了农民、裁缝和木匠。

楹联石柱林立的古宗祠

在张根芳研究张作楠之前,村里关于张作楠编撰的著作已找不到半张纸片,好在张作楠主持建造的龙山张氏宗祠还在。这也是张根芳特别感到自豪的:“我去过很多古村落,像我们村这样有着丰富楹联文化的古宗祠,很少见到。”

楹联,正是龙山张氏宗祠最特别之处。张氏宗祠位于村南面,共三进,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牛腿、雀替、直梁等木构件上均有精美雕刻,各式花卉、人物图案栩栩如生,整个宗祠透露着古朴的气息。支撑着木构件的柱子都是石柱子,一共84根,均是整块的条石。细看石柱,大有乾坤——石柱上总计刻有20副楹联,包括篆、隶、楷、行、草等多种字体,哪怕同是篆书都写出不同风格。

楹联上字体的颜色也各不相同,包含了朱红、金黄、银白、深黑、湖蓝等色调,既活泼又不失沉稳。据张根芳研究,这些意韵深远的楹联是张作楠亲自选编,在建造宗祠时找人刻上去的。那么,这20副楹联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张根芳带着记者一一辨认、解读。

宗祠第一进设有戏台一座,戏台前的石柱上就有一副篆书楹联:“文章思妙当世,孝悌力追古人。”同一根柱子的内侧还有楷书楹联一副:“名教自有乐地,诗书是我良田。”一二进间天井两侧的石柱上有行书和隶书两副楹联,内容分别是“圣贤不世运有为丈夫落是,将相本无种要在男儿自强”“毋作心上过不去事,莫萌事上行不得心”。

这些楹联无一例外都表达了勤耕苦读、孝悌惟善、本分做人的道理。此外,还有教人做事要光明磊落的,诸如“儒者襟怀光风霁月,丈夫心事白日青天”;也有教导节俭重视耕读的,诸如“贫不卖书留教子,饥宁食粥省求人”;还有体现为人要大格局大境界的“克己若将军容物却宜宰相,守身如处子临事便当丈夫”,读来令人敬佩,满满的大丈夫豪情。一副长联更像一位老者谆谆教导:“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学莫若咨。”

令人称奇的是,宗祠的二进和三进内各有一副满文楹联。通过这些年的多方咨询,这两副满文楹联也得以破解,内容分别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贤杰行义居仁,弟子入孝出悌”,与汉字楹联表达了如出一辙的思想。


(点击此处或图片参与活动)

(点击此处或图片参与活动)


编辑:孙媛媛
二审:何百林
三审:李艳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走基层 改文风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