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婺文旅品牌行⑪融合古今,匠心独运!这组金华好礼能否俘获你的心

金彩云客户端>头条 郑宇恒/文 傅俊 陈业/摄 郭亚梅/制图
2024-03-13 07:47

↑点击参加看新闻抢红包

信息爆炸时代,挑选一份礼物太简单,只需在网络上输入关键词,便可得到很多选项,但挑选一份好礼并不容易,程式化的搜索很机械,千篇一律的礼物无法匹配独特的需求。

在去年“浙派好礼”的评选中,金华有一批非遗匠人脱颖而出,他们在传承中与时代共鸣,在创新中倾注匠心,创作出或实用或美观的作品,为正在挑选礼物的人们带来更多选择。


道荣竹编

带有自然之美的 精致手作

竹编工艺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一根根竹篾经过匠人的巧手,既能变成篾席、篾篮、畚箕等农用器具,还能变成果盆、箱包、花器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工艺品。

在浦江县民主路历史文化街区,有一个门口挂着竹编灯罩的店面。推开店门,店内两侧的展示架上摆满各种样式的竹编作品,店中央有一张放着各色竹篾与竹编工具的大桌子,浦江竹编金华市非遗传承人傅闪闪正坐在桌前,专注地编织着手中未完成的作品。

2023年共进行过两次“浙派好礼”评选,分别在两次评选中获得金奖的道荣竹编插花篮与道荣竹编包,便由傅闪闪与公公叶道荣一同制作。

“我们觉得礼物一定要有实用性,所以就选择了花篮和包。这两件作品都是将水竹的竹篾染色后编织,花篮采用十字编织法,包用的是最基础的‘挑三压三’编织法。”傅闪闪说。

竹编插花篮整体呈长方体,篮身附一提手,看起来尤为挺拔。竹编包身为竹编,提手为藤编,紧紧相扣的藤环让提手不易断裂,虽然包的编织方法极为基础,但使用的竹篾暗藏玄机。傅闪闪说:“编这个包的时候,我用了三种粗细不同的竹篾,其中小号的是带表皮的,中号和大号是去皮的。粗细的不同使包的花纹产生变化,而有无表皮的区别让花纹产生了立体感。”将包放远看,便发现小号竹篾相组合,在包的中间形如一串连接着的灯笼,上下两部分又如同波浪,颇具趣味。

被问及学做竹编的经历时,傅闪闪提到了自己的公公叶道荣:“我公公从16岁开始学做竹编,后来在厂里当竹编样品设计师,做了60多年。我是嫁过来后跟他学的手艺,现在也有29年了。”

正说着,叶道荣也来到店中,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手艺人,他对竹编有着自己的坚持。“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做竹编,侧重设计竹编工艺品,其中又以包和花器为主。每出一个样品就会进行编号,从‘001’开始,现在已经600多号,这次获奖的作品也是之前的设计。”叶道荣认为,只有不断接触新事物,才能设计出更符合现代审美与需求的作品,因此他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有时会脱产一个月,外出参加研修培训。

竹编店的对面有一个房间,陈列了近年来让叶道荣引以为傲的作品,为建党100周年创作的竹编红船、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被端上餐桌的竹桥……或细腻或粗犷,让人眼花缭乱。“这里很多作品用到的竹子是我们自己培育的,浦江的毛竹竹节短,不适合做工艺品,所以我引进了水竹、紫竹、罗汉竹,现在那片竹林已经有二三十亩。”叶道荣说。


婺窑花器
1300℃高温煅烧出的梦幻蓝

婺州窑始烧于汉代,成熟发展于六朝,鼎盛于唐宋,式微于元末明初。在千年的传承中,婺州窑的釉色几经变化,成为重要的青瓷窑系。如今,婺州窑的工匠们依旧在釉色创新方面下功夫。

去年,在“浙派好礼”文化生活板块的角逐中,一组出自婺州窑省级非遗传承人、武义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邵文礼之手的婺州窑天然纯矿釉手作花器系列,以仿古的形制、难得一见的釉色,荣获该板块金奖。

来到武义婺州窑艺术馆时,邵文礼正在楼下的工作室中创作,得知记者想一睹婺州窑天然纯矿釉手作花器的真容,他在艺术馆中取出一只梅瓶与一只纸槌瓶,在灯光的照射下,瓷器泛着温润的光泽,青得愈发通透。

“这个系列中有梅瓶、玉壶春瓶、纸槌瓶、葫芦宝瓶和蒲草小盆5种,是参照武义宋代窑址出土器型制作而成的。”邵文礼介绍,这类传统且经典的瓶式在很多窑口常见,因而器型并非这组花器的亮点,釉色才是。他举起纸槌瓶,指着瓷器的折肩处说:“看,这一系列花器的折叠处都泛着蓝调,与它通体的青色形成渐变,看起来非常特殊。这个蓝色极其少见,而且不可控性极强,所以我给它取名‘梦幻蓝’。”

2023年,邵文礼制作婺州窑瓷器时在选泥上进行创新,他选取武义本土的紫金土进行调制,最后意外烧出以前从未见过的蓝色。为了将这一抹蓝稳定下来,邵文礼与团队先后进行二三十次实验,他说:“釉的配方、窑温、窑位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后出釉的效果,现在我还在不断地调整配方,努力让釉中的蓝色表达得更到位。”

三分做,七分烧,把上好釉的瓷坯放进窑炉后,没有人知道最终会得到怎样的成品,所以邵文礼也将陶瓷烧制技艺称为“天成的艺术”。

经过反复实验,邵文礼发现梦幻蓝需要在氧气极少的还原气氛中保持1300℃的高温烧制15个小时,且每窑的成品率并不乐观。他说:“我们正常烧其他瓷器的话,成品率在80%左右,但这款釉的成品率只有30%,有的因为窑位不同而颜色偏绿,有的因温度过高而底部出现露胎的情况,虽然不影响使用,但总不够完美。”

走进邵文礼的工作室,可以看见一层架子上摆满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瑕疵的花器。“这些瓷器都很可惜,我一直在想办法,看看怎样把它们修缮一下。”邵文礼说,他之后会尝试将陶瓷与大漆结合,让拥有梦幻蓝釉色的瓷器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中华龙秤
传统文化滋养出的工艺秤

永康钉秤历史悠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永康衡器市场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衡器交易市场,钉秤从业人员多达两万余人,故而永康以“衡器之乡”的美称闻名全国。

在永康五金跨境电商创业园里,有一家名为中华第一秤的展览馆,里面展陈了各式各样的秤——有能称重1000公斤的“中华第一秤”,有与婺绣结合的婚秤,还有获得“浙派好礼”艺术衍生主题类金奖的中华龙秤。

“最近是回潮天气,这些秤也需要好好保养。”走进展览馆,便见朱海浪擦拭着中华龙秤秤盘上的水汽,并用玻璃罩重新将秤罩在其中。

朱海浪的父亲朱子岩是永康钉秤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因此朱海浪从小便在“叮叮当当”的钉秤声中长大,对永康钉秤有着深厚的情感。2013年,他发现钉秤技艺在传承中的困境后,毅然辞去北京的工作回到永康,从文化赋能的角度,尝试木杆秤从实用品向工艺品转型,中华龙秤便是其中一款作品。

中华龙秤以小叶紫檀为主材,秤杆上的刻度用金丝嵌入,细数一番,可以在秤杆与秤盘上找到13条金龙,深紫的木色沉稳,金黄的龙身璀璨,看起来尤为精致。

若第一眼只觉得这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那么经过朱海浪的诠释,中华龙秤便包含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说:“古代的秤是16两秤,分别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福禄寿三星定义而成,而中华龙秤的秤杆上有7条龙,秤盘上有6条龙,这和北斗七星与南斗六星相呼应。龙秤的秤砣由金、银、铜、铁、锡5种金属组成,展现了永康的五金工匠精神,秤架上刻有4个如意,代表着‘称心如意,永葆安康’的祝福。”

2018年,永康召开博士大会,中华龙秤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当时这款秤也叫‘博士秤’,在设计上融入了博士大会的元素,主要表达对全球回乡博士的美好祝福。后来,我们一直在龙秤的材料、外形等方面进行改进,才有了现在的2024龙年贺岁版。”朱海浪介绍。

木杆秤由秤杆、秤钩、秤砣、秤星和秤盘等部件组成,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器具,在传承过程中产生了宝贵的秤文化。“人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杆秤。”朱海浪说,这些年来,他组织开展一系列科普文化研学活动,让更多孩子亲手装配好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杆秤,希望通过努力,把具有永康地域特色的钉秤技艺,以及具备中华文化基因的秤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点击此处或图片进入活动)


编辑:黄雪芬
二审:王春雷 吴慧贤
三审:倪寒霞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八婺文旅品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