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连续13天参观板凳龙制作,不仅是阅读非遗,更是体验非遗

金彩云客户端>头条 实习生 江乐珩 记者 杨霄
2024-03-16 07:10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竹、木是板凳龙的主要用材,就地取材,经济实惠,结实耐用。龙灯分龙头和灯桥两部分,龙头下拖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篾扎成龙形状,然后外裱棉纸,描以彩色龙鳞、云彩……”

这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丛书里《浦江板凳龙》一段关于板凳龙制作的描写。浦江板凳龙是一种汉族民俗舞蹈,是用一块块凳板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在金华地区广为流传,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我与爸妈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投稿视频中,来自武义县明招小学四(1)班的倪瑞东和爸爸不仅读了这本书,还亲身体验了一回制作板凳龙。倪瑞东爸爸说:“我们家乡其实有很多引以为傲的东西,包括板凳龙,如果不带他去看这本书并解读的话,他可能只知道很表面的东西。


“小学语文教材中其实是有大量的传统文化,但课本上的东西如果不结合实际去体验的话,就了解不到它们背后深刻的内涵。”倪瑞东爸爸说。春节期间,金华各地纷纷舞龙,热闹非凡。于是,当倪瑞东读到《浦江板凳龙》的内容发出疑问时,倪瑞东爸爸决定带他开启一场线下的体验。

连续13天,倪瑞东爸爸都带儿子辗转于四五个筹备板凳龙的村里参观。虽然舞龙表演只有一天,但板凳龙的制作程序复杂严密,编龙头需要一天,编龙身需要一天,然后是纸糊、剪纸、雕花等工序。为了能让倪瑞东了解板凳龙背后承载的工匠精神,父子俩每天至少参观五个小时,有时甚至花一整天。除了参观,倪瑞东也会在安全的前提下亲自尝试,加深印象。

到了正式表演的日子,书中读到的内容终于将在眼前展现。倪瑞东和爸爸从白天待到了晚上,参观舞龙的全过程,书中的图片和现实画面重叠在了一起。“真是太酷了!”倪瑞东兴奋地说。板凳龙有多样的表演阵式,也寄托着人们的愿望和信仰。“按照历代相传的风俗习惯,龙尾要把龙头倒拖三回,一直把龙头拖得‘焦头烂额’,这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也寓意着来年的好运和丰收。”这样刺激精彩的场景和背后的意义,都因为这次奇妙的体验而深深刻在倪瑞东的心中。

倪瑞东爸爸是一名视频拍摄的爱好者,这是他第一次带着儿子进行拍摄。他希望孩子能了解瑰丽的非遗文化,也想用镜头记录孩子的成长。这个过程中,父子俩都在阅读和实践中感受到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以后,我要多看这一类的书,了解家乡更多的非遗文化。”倪瑞东说。


编辑:潘慧
二审:章果果
三审:王龙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我与爸妈共读一本书”短视频大赛

精彩评论( 0

打开APP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