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佳音巷 | 吴风越俗·吃相乱弹

金彩云客户端>头条 作者:潘江涛 诵读:楼华坚 制图:潘慧
2024-03-20 07:42

▲点击音频,一起聆听文章节选▲


吴风越俗·吃相乱弹

作者:潘江涛

诵读:楼华坚


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能只为了吃饭。

《礼记》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吃,和人生紧紧相连。有时,从吃相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位。

单位食堂关心职工生活,中晚两顿均供应免费汤羹——汤宽菜稀,汤面不见丝毫油花。菜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无非是些番茄鸡蛋、雪菜豆腐、紫菜蛋花和酸辣豆腐羹之类,四选二,轮换着来。

只是,汤羹咸淡适中,很是下饭,俗称“大众汤”。

人多无好菜,何况是免费的汤羹。多数人很随意,舀起什么就是什么。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知趣,每次舀汤,就把长柄勺子直插桶底,搅一搅,稳稳提起,再缓缓滗去勺中之水,剩下的就是他(她)想捞的东西了。个别人甚至觉得一勺不够,还会再滗一勺……

机关作息时间整齐划一,到了饭点,四五百号人同时用餐,吃饭场面难免有些拥挤——排队取菜,刷卡付钱,再拿只小碗,舀一勺下饭汤羹。经他(她)这么一“捞”一“滗”,原本顺畅的长队伍便出现中梗阻。紧随其后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即便叫不出其姓名,亦知晓是哪个单位的。他们看在眼里,虽不会当面阻止,但忍不住窃窃私语。因为这碗汤羹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人的吃相和修为。每每见着,除了不屑,还会想起格力集团的董明珠和地产大佬潘石屹。

董明珠是女强人,管理企业团队很有一套。她曾不止一次说过,不喜欢女孩子吃东西不注意形象,比如在路上看到有烤红薯,买了就吃。有的人吃东西,咬得碎碎的,再吐到桌子上,她看见就会摇头。对于不注意形象的人,董明珠明确表示不会重用。

潘石屹夫妇在美国豪捐6亿美元一事,闹得国内舆论界沸沸扬扬,为国人所鄙夷。有钱人大多任性,今天撇开其自由捐钱不说,潘石屹以饭局识人的故事,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潘石屹原本很器重一个财务小伙子,某天晚上公司组织饭局,桌上放了一包名牌香烟,小伙子主动拿起烟分发给大家。抽烟的人不多,小伙子就一根接一根猛抽。饭局结束时,他居然低头,偷偷用衣角挡着,顺手把剩下的烟放进口袋。潘石屹站在一旁暗暗观察,心头咯噔一下,立马否决了这个人:爱占小便宜的人,将来一定守不住财务底线。

吃相这事,说小也小,是个人习惯;说大也大,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性情,一种修养,一不留神,就会“泄露”你的诸般真相。

唯其如此,古往今来,一场饭局可能会为你带来贵人,也可能会让你断了人脉和仕途。

古人写吃相,最难忘的当属《鸿门宴》。鸿门宴是世上最著名的饭局——在性命交关之际,樊哙把一块生猪肉置放在盾牌上,拔出佩剑割来就吃。其粗犷豪放的吃相,实乃刘邦集团力量和气概的体现。

曾国藩掌管湘军,其老家有个后生亲戚慕名投军,曾与之共饭,观其吃相,即看出此人胸襟狭小,无大志,遂客气迂回地安顿打发了事(唐浩明·《曾国藩》)。

《太平广记》亦记载,一穷困农民的孙子去找亲戚谋差,亲戚是文学家郑浣。郑浣把他推荐给了县令。送行当晚,郑浣请他吃饭。没承想,这个孩子一吃饭就犯错——吃蒸饼时把面皮撕了,只掏里面的馅吃!郑浣气极而叹:一个农家娃,怎么像纨绔子弟!第二天就把那孩子送回了乡下。

“养不教,父之过。”古时候的蒸饼是一种面食,有馅,馅里有肉,类似于今天的开花馒头。小孩子家境贫穷,见着好吃的,撕皮掏馅,其实情有可原。

有一回去乡下参加婚宴,上来一盘糖醋排骨,被一个六七岁的小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顺走了。“我爱吃这,这一盘是我的!”一桌人都在惊讶,他母亲却不制止,只是满怀高兴地抱歉着:“这孩子,嘿,这孩子……”真不知道这孩子将来会长成啥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一个家庭而言,餐桌远不止一个吃饭的地方,它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餐桌是家里最好的课桌。

我的父母老实巴交,两人都没文化,却谨记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待人接物该有的礼数一点也不会少,还常常告诫我们:围桌吃饭,长辈不入座,其他人也不能入座;长辈不动筷子,其他人也不能动。吃饭时,左手扶碗,右手握筷,细嚼慢咽,不可大声说笑。吃饭不能吧唧嘴,喝汤不能吸溜,不许用筷子敲碗盘,也不许把筷子立着插在米饭中。出门走亲,比不得居家吃饭,更要注意坐相和吃相——配菜要吃就近的,好菜尽量少吃或不吃,不能挑肥拣瘦,专吃一碗中意的菜。举着的筷子,不能在空中游来游去,半天不夹菜。

凡此种种,实乃吃饭之规矩,需人人遵循。只不过,小孩子生性顽皮,自制力又差,做父母的除了苦口婆心的言传,还须立竿见影的身教。

小孩子大多贪嘴,除了盼过年,还盼着喝喜酒,酒桌上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鸡鸭鱼肉。我清楚地记得,8岁上小学后,要是有亲戚或族人邀请喝喜酒,爸爸妈妈大多会推说走不开,有意差遣我和哥哥前去。乡下的喜宴虽比不上城里的热闹,但一个萝卜一个坑,明知爸妈有事去不成,也会留着位子。有一回,一亲戚家娶媳妇,妈妈事先煮了一锅番薯,让我和哥哥先垫垫肚子。起初,我们不知妈妈为何要这样,后来才明白,她担心大人不在身边,我们管不住嘴,一副饿煞相,让人瞧不起。

知子莫若母。孩提时代,物质条件贫乏,肚子好像无底洞,一有好的吃食,遂狼吞虎咽塞之,吃相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美食工作者沈宏非说:“食相不是一个人天生的相貌,而是在后天漫长的饮食生活中一餐餐、一啖啖地逐渐培育出来的。口味可改,胃口能移,食相一旦养成,改也难。”

1997年香港把张爱玲的《半生缘》拍成电影,作家王安忆就极力夸赞由黎明饰演的富家公子妥帖到位。原因是黎明的吃相,很符合那种出身的派头,“包含了大家庭教养的安静气质,还有一种寂寞的心境”。

相由心生。它就跟人脸上的粉刺一样,若不从身体内部调理,就会很自然地冒出来。池莉在散文《爱惜》中说过一件事:吃自助餐时,有些著名作家大盘拿菜,高堆满上,杯盘狼藉。她说:“见不得如此贪馋相,饭后,我是连此人的作品都不会再看得上了。”

饭桌上,越是放松,越容易显露本性。一个吃相贪婪不知足的文化人,人品自然难以恭维,作品又能给人带来多少美的教谕?

我有时看人吃饭喝酒,一盘菜上桌,他的筷子左冲右突、纵横捭阖,鸡刨地一般挑自己想吃的;有人搛起一筷子菜看看,觉得质量欠佳,放下,再来第二次,第三次。

围餐大多有转盘,转盘自然是转的,但谁转,往哪个方向转,多少有点“说法”:顺时针,慢慢转。若饭桌上有长幼尊卑,为表敬意,一道菜刚上来,应先转到长者或尊者面前。不是你坐在下首,服务员从你侧面上菜,你就能近水楼台。

还有,肉吃多了难免生痰,一口痰上来,不管脚下是地砖还是地板,岂能张嘴就喷?!

人有脸,食有相。吃相不佳者,其实不分男女老幼,达官显贵、平民百姓、美若天仙、貌似无盐,各阶层俱有之。

“仓廪实而礼节,衣食足而荣辱。”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个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升,注重吃相还是十分必要的。

私下觉得,吃相,不能太过随性,也不必刻意去渲染优雅。总体而言,做到不叫旁人侧目,自己感觉舒服,即可。


点击打开【佳音巷】专题



编辑:潘慧
二审:唐旭昱
三审:章果果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佳音巷

精彩评论( 0

打开APP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