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腾腾的,在嘉兴遇见平凡生活里的侠气

金彩云客户端>文化 孙媛媛
2024-03-29 07:03

↑点击参加看新闻抢红包

究竟是金庸的作品影响了嘉兴人的品性,还是嘉兴人一贯的秉性影响了金庸的作品?

今年是金庸诞辰百年,在嘉兴采风的两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丘处机、张三丰、乔峰、郭靖……金庸笔下的侠客形象深入人心,“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这些侠客存在于书里和影视剧里,也在读者口口相传的美谈里。到了嘉兴后发现,这座城市自带侠气。

关于开头的问题,答案并不重要了,因为我在嘉兴遇见了热腾腾的平凡生活里的侠气,也就此读懂了嘉兴“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人文精神。

英勇金庸迷 献血挽救一条生命

嘉兴南湖是此次采风的第一站。1936年,少年金庸考入浙江省立嘉兴中学(现嘉兴一中),从海宁来到南湖畔求学。

春日暖阳下,气质出众的讲解员小姐姐将南湖历史娓娓道来。开讲不过几分钟,她手上的麦就被人“抢”了过去。

南湖是金庸笔下出现最多的场景,可以说是金庸武侠世界的起点,也是他灵感的源泉。靖康‘十八年之约’定在南湖醉仙楼,宋金武林的中秋比武约在南湖烟雨楼……”说起金庸的武侠故事,此人滔滔不绝,见领队老师示意,他加快语速点头道:“很快,我再讲30秒就好。”

说好的30秒,后来又一路见缝插针地讲了很多。此人叫袁斐,在嘉兴市委统战部工作,因为是“骨灰级”金庸迷、知名“金学”研究者,所以被邀请来做随队讲解。“耽误了讲解员的工作,真抱歉,我们互为补充,希望大家更了解南湖。”袁斐长得白净,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与想象中的“侠客”并无关联,但他开口说起金庸的样子,就好似亲眼见证了侠客生活

袁斐有多迷金庸?他是安徽宿州人,因为迷金庸,专程跑到嘉兴工作;他拥有金庸各版本作品超两万册,光《射雕英雄传》就有约100个不同封面;他出门随身必带一本金庸小说,精彩章节倒背如流;关于金庸的讲座他已在全国各地讲了500多场……2018年金庸逝世,嘉兴市委市政府所致的唁电、挽联正是由袁斐起草。

袁斐一度想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袁侠”,由于他母亲名字里也带有一个“侠”字才作罢。“看金庸的书就是一种享受,常看常新。”袁斐感慨,少年读金庸,想当郭靖、杨过、令狐冲,人到中年才发现自己只是江湖上的路人甲。然而,这位“路人甲”还曾救人一命。

袁斐自2011年底到嘉兴后每年都义务献血,还入了中华骨髓库。2015年,他接到浙江省红十字会的电话,有一名白血病患者与他初配吻合,需要进一步配型分析,问他愿不愿意。“只要能救人,别说献血了,就算砍我一条胳膊都行。”袁斐一口应下来。

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前,袁斐要连续4天半注射9针动员剂。“针头和笔尖那么粗,扎进身体里痛得不行,感觉像是匕首捅进来。”袁斐熬了下来,因为患者已住进无菌病房,“如果我中途反悔,他从无菌病房出来后抵抗力会急剧下降”。

2016年1月15日,袁斐成为南湖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用自己身体里256毫升的混血液拯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那之后,朋友对袁斐说,你成为真正的大侠啦。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献血救人。”袁斐说,小说之外,在生活中,见义勇为、诚信友善就是侠气。

豪情武术郎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南湖新区东栅街道,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这个嘉兴核心区,建有一座酷似古罗马角斗场的建筑,名为“中国斗牛馆”。采风那天,我们在馆内观看了融合掼牛、南湖船拳等多项非遗项目的武术舞台剧《江南武魂》。剧情巧妙、演绎生动,接二连三的武艺展示让在座观众抱以阵阵掌声。

谢幕时,场馆负责人略带抱歉地说:“近期有几位主演受伤了,今天能上的都上了,效果有些打折。”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浓眉大眼、中气十足的负责人,今年已经71岁。据他介绍,《江南武魂》目前是公益演出,场馆建设、日常运维乃至演出报酬都由区政府出资承担。

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政府为何要做此事?背后的故事,正是与这位负责人有关。他叫韩海华,是一位武术奇人,与金庸有着一段奇缘。

韩海华出身于嘉兴回族武术世家,自小习武,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掼牛”、省级非遗项目“江南船拳”的传承人,还荣获浙江省“传统体育传承特别贡献奖”。

韩海华与金庸的缘分从1982年就结下了。那年,韩海华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以徒手将一头大黄牛摔倒的掼牛技艺一举得金。媒体争相报道,由金庸创办的香港《明报》刊登了4张韩海华掼牛的照片。当时,电影《少林俗家弟子》摄制组看到《明报》报道后,赴大陆找到韩海华邀请他出演。此后,韩海华陆续在30多部影视剧中参演或担任武术指导。

2009年3月6日,韩海华带着徒弟赴香港拜访金庸。当时,距离《明报》报道掼牛已过去27年,金庸依然记得,他给掼牛题字:“中国式斗牛,目的不在杀牛,而在取胜,以武止蛮。”

韩海华最喜欢金庸作品中的江南七怪,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小人物的团结精神和侠肝义胆。“金庸先生说,江南七怪是他以嘉兴历史长河中的人和事捏成的7个人,我想把嘉兴江南七怪的后人写成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嘉兴文化。”

在得到金庸的认可和支持后,韩海华自己写剧本,创作了长达50分钟的舞台剧《江南武魂》,融入掼牛、船拳、大刀等嘉兴特色武艺。舞台剧的演员包括韩海华武馆里20多名职业习武人,还有30多名散布在各行各业的徒弟,有排练、演出,他们都会齐聚过来。如今,每有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江南武魂》都会应邀演出。

“金庸先生是我的贵人,我要一诺千金,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把掼牛、船拳等武艺发扬光大。”韩海华就像“江南七怪”之首柯镇恶,在嘉兴这一地凝聚起武术的力量,将金庸笔下的侠和义演绎出新时代的光彩。

执著守潮人 最美潮水献给世界

嘉兴的海宁钱江潮,和金庸作品一样知名度极高,是世界一大奇观。来到观潮胜地公园那天,已经过了涨潮时间,江面浩渺,水波微动,另有一番美感。

大多数人都爱看农历八月十五观潮胜景,而嘉兴有一人曾在一年12个月间拍遍了每个月的大潮汛和小潮汛,一年上海塘97次,完整记录下钱江潮的四季之美。他的作品已给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观潮》做配图6年,多年来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刊发上百幅。


沈达 摄

他是沈达,退休前供职于海宁市委办。金庸在20多年间数次回海宁看潮,沈达都跟着拍摄记录。沈达回忆,2008年金庸身着正装回海宁观潮,在候潮期间与夫人一起不时拿起望远镜极目远望,依然有着儿时跟着母亲看潮时孩童般的新鲜和兴奋。

金庸对钱江潮魂牵梦绕,10多部武侠小说中都有钱江潮的影子,他在《书剑恩仇录》中如是描述:“大潮越近,声音越响,真似百万大军冲锋,于金鼓齐鸣中一往无前……”

金庸先生对钱江潮的钟爱鼓舞着我拍出更好的作品。”2021年元旦,离退休只有两年,沈达决定成为忠实的守潮拍潮人。


沈达 摄

在钱塘江畔,原先大部分摄影师只爱拍秋季的钱塘江潮水,关注重点都是一线潮、交叉潮和回头潮,较少有人专拍其他季节的潮水,小潮汛潮水几乎无人问津。沈达出生在钱塘江畔,从小就见过钱江潮的美。钱江潮每个月都有10天大潮汛期,为每个月上旬的农历初一至初五,以及每个月下旬的农历十五至农历十九,来潮一般是中午12点开始的两个半小时之内,壮观宏伟。小潮汛潮水每个月上旬和下旬也各有3天左右,温柔婉约。


沈达 摄

2021年初,沈达还没退出现职。为了拍到心仪的照片,他常常放弃中午休息时间,带上一个苹果或者一个面包,开车来到丁桥镇大缺口、新仓、梁家墩和黄湾镇大临一带的海塘上等待最佳时刻。四月初退居二线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守潮、追潮和拍潮中。

为了拍摄钱塘江潮水和钱塘江风情,沈达曾冒着夏季近50高温守候在海塘上,也曾在冬天凌晨零下7℃的严寒摸黑来到海塘上等待日出时分的“冰封钱塘江”。很多时候,江边的海塘上常常只有他一个人坚守,默默地等待着潮水来袭,翻腾出最美的模样。


沈达 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执著和坚韧之下,沈达拍到了两潮交汇成“凤凰”的绝美图片,也拍到了退潮后蔚为壮观的“潮汐树”自然景观。经过一年的拍摄,沈达开创性地总结出钱江潮“春潮奔腾、夏潮澎湃、秋潮壮观、冬潮婉约”四季潮景。2022年,沈达受海宁市传媒中心“大潮网”专栏邀约又开始了一整年的义务追潮拍摄,留下了许多人所未见且不可复制的精彩照片。


沈达 摄

2023年,沈达上海塘80多次,主要使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捕捉潮水别致的美。新华社编辑评价沈达如此长时间的守潮拍潮,是“钱江潮供稿第一人”。

在沈达看来,武侠是狭义上的侠气,爱国气节才是侠气的终极表现,金庸就是中国文坛极为杰出的爱国者。

钱江潮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只有坚持才有希望,我想把钱江潮的美推介给全世界。”沈达的执著又何尝不是一种侠气。

(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点击进入参与活动


编辑:潘慧
二审:唐旭昱
三审:王春雷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走基层 改文风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