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金华旅游,除了逛美景、品美食,还可以做什么?总要去看一看当地的旅游演艺精品吧。用一场演出感受这座城市浓郁的人文气息,你会发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
在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你可以看到憨态可掬的“两头乌”,它们不仅会玩滑板,还会打保龄球;在磐安花溪风景名胜区,你可以看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炼火,领略生生不息的“火上舞蹈”;在“东方莎士比亚”李渔的故里兰溪,你可以看到婺剧表演《李渔坝》,穿越百年看他在老家当“村官”的那些事儿。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这句民间俗语要是按现在的逻辑,得倒过来说,毕竟大部分人只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
不过,在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人们不仅可以看猪赛跑,还能看它们玩滑板、打保龄球……这些主角正是被称为“中华熊猫猪”的“两头乌”。2022年9月,小猪表演一经推出就非常火爆。
今年27岁的范洪珺是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的萌宠主管,也是一名驯养员。她告诉记者,目前一共有5头猪参与表演,年龄在2个月到9个月之间,每头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能。“糯米会拱球,石榴会打保龄球,草莓会敬礼,跳跳会滑板,小小还在训练中。”
猪憨憨的形象总让人以为,它们蠢蠢笨笨的,实际上,这是对猪的误解。范洪珺说,小猪的智商相当于3到5岁的儿童,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并不差,“聪明的小猪7天就能学会一个技能,学会后也不需要重复训练。”所以,憨态可爱的小猪其实聪明得很。
对这一点,驯养员林婉苗深有体会。“小猪有时也会叛逆,甚至会耍些小聪明。我们让它进笼子它偏不进去,就站在笼子门口等吃的,喂了才肯进去。”
猪猪们要想成为“明日之星”,得从小开始训练,形象气质也是一大标准。“我们通常挑选出生28天刚断奶的小猪,体形要求匀称可爱。”范洪珺表示,小猪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15分钟,这是训练的黄金时间。判断小猪注意力是否集中,看尾巴即可,“尾巴立着说明它在思考,注意力比较集中。”
一场小猪表演15分钟,背后却是多次训练。“从0到1很难,驯猪需要耐心和细心,一个动作很多时候得教无数遍。”范洪珺告诉记者,起初小猪表演的演出时间只有短短五六分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改进,才有了现在精彩的15分钟。
除周一、周五小猪休息外,其余工作日一天有两场小猪表演,周末有三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演出场地的观众席总是坐满了人,抢不到座位的人站着也要看表演。
范洪珺说,曾有游客一脸不可置信地问:“是真的小猪表演吗?该不会是人假扮的吧?”看到主角“两头乌”出场后,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但又很新奇。
景区里“玩火”,很多人都会想到打铁花,但在花溪风景名胜区,你可以看到独一无二的“玩火”表演——磐安炼火。“玩火”,磐安是专业的。700多年前,磐安西南部山区的人民就已经开始炼火这项具有神秘地域文化色彩的活动。
炼火,又叫“踩火”,因炼火者赤膊光脚在炭火上穿越踏火而得名,主要有“踏火山”和“闯火海”两种形式,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暮色渐浓,空地上堆着燃烧的木炭,炙热的火花迸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在激烈的锣鼓声中,一群勇士手持平头刀,赤膊赤脚的,一个接一个踏过“火山”,他们不时挑起炭火,掀起成片火星,场面十分震撼。
炼火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是古代祓除习俗的遗存。在历史演变中,炼火与巫觋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交融碰撞,形成了以祛灾逐疫、祈福纳祥为主旨的文化活动。
以前,要想在磐安看炼火,得逢年过节,或是胡公生日等重要日子。2021年9月,炼火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花溪风景名胜区,并实现常态化演出,每周六晚举行,节假日时还会加场表演。
来自双峰乡大皿村的羊荣地是炼火表演的负责人,也是磐安炼火的带头人之一。他说,炼火是从小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小的时候看炼火,十几岁时学炼火。”羊荣地表示,参与炼火表演的都是当地村民,大家和他一样,从小看炼火、学炼火。
与传统民俗炼火相比,景区内的炼火表演更具观赏性,演艺性更强。“我们设计了很多动作,可以单人、双人、三人同时‘踏火山’,比如单刀撩火、左右开火、双龙戏珠,风不大时,还会让一个人撩起火花,另外两人穿过火墙。”羊荣地告诉记者,他们还与云南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上刀山”结合,上演真正的“上刀山、下火海”。
“演出效果很好,平常时间每次来看表演的有几千人,旅游旺季时达上万人,场地周围里三圈外三圈。”羊荣地说,炼火结束后,他们会开辟出一条火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游客参与进来踩平安火。采访时,他还透露:“我们打算在炼火表演中融入一些龙元素,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李渔,与婺剧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不如来看看这出由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创排的婺剧《李渔坝》。
说起李渔,他的身份实在太多样,戏剧家、出版家、美学家……但鲜有人知道,李渔还在老家兰溪夏李村当过“村官”。婺剧《李渔坝》正是通过戏曲的艺术加工,生动演绎了李渔在夏李村当“村官”的经历。
“兰溪有个李笠翁,回乡自称识字农。祠堂总理刚选上,便遇旱魔比虎凶。”序曲响起,拉开故事帷幕。
36岁时,李渔回乡隐居避乱,过上了“识字农”的生活,三年后,他被族人推选为“祠堂总理”。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渔先是亲自执笔完善《祠约十三则》,出台了兰溪历史上第一部“村规民约”,接着又大搞美丽乡村建设,兴修水利,也就是现在仍在使用的李渔坝。
婺剧《李渔坝》讲述的就是李渔为民修建水坝的故事,廉政是该剧的核心主题。戏中,石材商人王富贵采购了次等的筑坝石材,企图以次充好从中牟利,被发现后他向李渔又是送钱又是送茶叶,都被一一拒绝。
正如戏词所唱:“这道坝,造福百姓须挺拔,岂能造成‘豆腐渣’?这道坝,坚如磐石立如塔,风吹浪打也要含笑迎朝霞。”筑坝更是筑心,为的是一方百姓,“这道坝,最是清廉暖人心,为民立碑永不塌”。
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建晖是李渔的扮演者,他告诉记者,《李渔坝》的创排历时三个多月,光剧本就修改了7次,其间反复提炼,既要艺术性地还原人物特点,又要突出廉政主题。此外,剧情还融入了“李渔家班”、李渔经典作品以及《兰溪棹歌》等李渔文化和兰溪文化元素。
以滩簧的艺术形式表演是该剧一大特色,兰溪滩簧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滩簧是婺剧六大声腔中的一种,用滩簧形式演绎更能凸显江南特色,同时也能很好地反映故事背景、刻画人物性格。”刘建晖说。
自2022年6月首演以来,婺剧《李渔坝》已在兰溪各乡镇(街道)进行多次巡演,仅去年就演出近100场,并在诸葛八卦村、游埠古镇等景区进行演出。游客们在戏剧大师的故里,看李渔成名前当“村官”的那些事儿,别有一番体验。
(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