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寄童心付明月 行到琐园思鲁兵

——写在儿童文学家鲁兵百年诞辰之际

金彩云客户端>文化 金璐
2024-05-25 07:05

家住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的小学生俞陈,很喜欢到村里的润泽堂去玩。那是一座白墙黛瓦的老房子,天井里大缸养着荷花,下雨时荷叶被打得沙沙作响;最右边的大屋子里摆着满满的童话书,阶梯上铺了软软的坐垫;最神奇的是后排中间的那间屋子,里面不但摆满玩具,墙上还有触摸屏,摸一下,它就会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有《小蝌蚪找妈妈》《小刺猬理发》《小猪奴尼》……

在润泽堂的另外几间房里,展陈的大部分都是同一个人的照片。俞陈知道这是谁,就是那些好听故事的作者,也是琐园村人,小时候就住在这屋子里呢。他的名字叫严光化。不过,在写那些好听故事的时候,他有另外一个名字鲁兵。



润泽堂 黄泽振/摄


陌生又熟悉的家乡作家

润泽堂的大门上挂着鲁兵儿童文学馆的匾额。在这里,你随时会与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相遇。

“‘小苗’的好园丁”,是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赠予鲁兵的题字;“任重道远”,这是诗坛泰斗艾青送给鲁兵的书法。大门上的匾额,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圣野题字;馆门前鲁兵雕像“永远的孩子王”几个字,是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所书。这些留墨,可见鲁兵朋友圈的日常。


2023年5月,鲁兵儿童文学馆开馆,鲁兵两个女儿与父亲的雕像合影 黄泽振/摄

如今,来琐园村游览的人们必到鲁兵儿童文学馆。村里的导游孙旭端说,很多人刚刚走进来并不知道鲁兵是谁,但一听说他写了《小蝌蚪找妈妈》,往往会出现恍然大悟的表情,说“我小时候学过这篇课文”;孩子们在馆里四处探索,听到这个童话,说“我读过”,听到那首童诗,说“我会背”。鲁兵儿童文学馆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体验,因为鲁兵写的童诗、童谣、童话、故事,作为早教读物,陪伴了一批批中国孩子长大。

“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发现学校里的童诗博物馆有校友鲁兵的介绍,我看了就觉得很眼熟,因为小时候读的很多儿歌,作者都是鲁兵。我就问妈妈,校友鲁兵和作家鲁兵是不是同一个人。妈妈说‘是的’,我就很开心,因为能写出这么好的儿歌的作家,跟我读的是同一个小学呢。”金师附小四(3)班学生朱小牧说。

浙师大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吴翔宇认为,鲁兵的读者“只识其文、不识其人”这种现象,源自鲁兵有意识的创作选择。鲁兵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为低幼阶段小读者写的,他的童诗、童谣流传广泛,至今在市面上通行的儿歌读本中仍然常见,但孩子们读的时候往往不会注意作者是谁。然而,这些生命早期接触到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孩子们塑造了精神底色,成为许多人的文学启蒙。

吴翔宇出版过《浙江儿童文学史》,其中用了整整一章来写鲁兵。吴翔宇说,鲁兵不但是个儿童文学作家,还是个理论家,他的“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一观点曾引起过学界的广泛讨论。鲁兵之所以选择了童话诗作为主要创作方向,正是因为孩子们喜欢儿歌,很快就能学会唱,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此外,鲁兵还有作为儿童文学编辑、出版人的一面,他主编了脍炙人口的《365夜故事》《365夜儿歌》,至今仍在不断再版;他挖掘扶持的一批儿童文学作者,后来不少都成为著名作家。

烽火岁月中的革命战士

鲁兵儿童文学馆中有个展厅以“投笔从戎”命名,它呈现的是鲁兵作为“穿军装的秀才”的峥嵘岁月。

看鲁兵写的童趣盎然的诗歌,让人很难想象,作者居然曾经历过那么多次战场。事实上,鲁兵不但当过兵,还曾经在金萧支队打过游击,参与解放义乌,去西南剿过匪,钻过抗美援朝战场的猫耳洞。


从左到右:鲁兵、任溶溶、孙毅、圣野

鲁兵为何会投笔从戎?用鲁兵老友圣野之女周晓波的话说就是:“那个年代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鲁兵出生于1924年5月25日,他的少年时光在抗战的硝烟中度过。鲁兵的童年玩伴蒋风后来曾在《在防空洞里度童年》一文中记录:1937年9月26日是一个休息日,读初一的鲁兵正在蒋风家玩,突然听到爆炸声,鲁兵惊慌地钻到蒋家堂前大方桌下,蒋风随即也钻了进去……后来他们才知道,“七七事变”之后,金华成了东南军事要地,此后便经常有日机飞来,或投掷炸弹,或用机枪向地面扫射,或扔细菌弹。金华城内及近郊到处挖了防空洞,一听到凄厉的警报声,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往洞里钻,或者向四郊野外奔跑逃命。

1945年,鲁兵和圣野考入浙江大学英语系,读的是师范专业,已经做好了毕业后从事儿童教育的准备。读大学期间,两人接触到《中国儿童时报》总编辑石云子,利用课余时间义务承担编辑工作,鲁兵编第三版文艺,圣野编第四版,他们还主持《冰儿信箱》和《自己的岗位》。鲁兵成为很多小朋友的“冰儿哥哥”,他不但有信必复,还省下自己的生活费给有困难的小朋友寄钱寄东西……鲁兵此时已经开始了儿童文学创作,他一生对于儿童文学和编辑出版的兴趣也从此开始。

周晓波说,父亲圣野曾告诉她,当时浙大出现了一些进步的学生运动,在白色恐怖下,一些学生运动领袖被抓捕和迫害,他和鲁兵都觉得很难继续安心学习下去。那时候金萧支队在杭州一带很出名,在地下党的帮助下,1949年3月一批浙大学生前去投奔金萧支队,鲁兵就是其中一员。不久后,圣野也加入了金萧支队。

鲁兵刚入伍6天,就亲历浦江黄宅之战,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义乌解放后,他参与接管工作,任宣传科长。游击队条件简陋,但鲁兵在行军途中写标语、画壁报,还靠一台收音机、一块钢板、几支铁笔和几罐油墨办起了《路北通讯》报,后来还办了一份以绘画、快板为主的画报《战士说唱》,深受文化不高的战士们喜爱。

鲁兵在义乌的宣传工作引起驻军领导的关注,他们把他“挖”到了二野35师。师长李德生第一次见到鲁兵,就风趣地问:“你就是我用一个大队长换来的秀才啊。”此后,鲁兵随军进西南剿匪,1951年初又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的3年里,鲁兵在猫耳洞中创办了战地小报《火线传单》,第一时间传达前线战况和英雄事迹。其间,他还根据真实原型,创作了儿童故事《朝鲜小姑娘》。1953年,鲁兵荣获朝鲜最高人民议会颁发的勋章,次年随部队凯旋。

尽管鲁兵在部队里成绩斐然,可他一直想要重返儿童文学领域,几次申请复员,李德生将军都劝他留下,直到抗美援朝结束,他才转业到少年儿童出版社。

几年后,圣野也转业来此,与鲁兵一起将自己的余生都奉献给了儿童文学事业。两人有通家之好,周晓波从小就熟悉这位“鲁兵叔叔”,但直到长大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她才发现,鲁兵创作质量如此之高,对儿童文学领域几乎每一种文体都能驾驭;除了童诗、童话,他还将一批古代文学作品改编为适合儿童的形式,《小西游记》《水泊梁山》等作品读者众多。

爱憎皆分明的天真赤子

很多金华人都不知道,省人大代表、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是鲁兵的表外甥女。

“表舅回金华都会到我外公家,跟一帮大人谈天说地。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表舅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很厚很厚,跟啤酒瓶底似的。”方青说。

当时年幼的方青并不知道,鲁兵是因为在朝鲜战场上、在阴暗潮湿的猫耳洞中夜以继日地编印《火线传单》,才留下了困扰终身的眼疾和风湿。那厚如瓶底的镜片正是他的勋章。

方青还记得,大人告诉她,表舅是写诗的,而且是写给小朋友看的诗。方青当时觉得,表舅真了不起啊,却又困惑,这么大个人,怎么会写小朋友的诗呢?一直到很多年后,成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方青仔细琢磨了鲁兵的作品,才有结论:他是个特别爱孩子的人,能够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保持着善良和柔软。

鲁兵的童真、善良和柔软,保持了一辈子。

白居易为了让自己的诗通俗易懂,写好后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鲁兵写童话用了一样的办法,他会把作品寄给幼儿园老师,请对方读给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听,在原稿上写下小朋友的反应:听到哪一处全班大笑,哪一处小朋友觉得听不懂……再根据这些反馈进行修改。用鲁兵本人的说法就是:“拿自己的作品让孩子检验,通过了再发表,就是我对儿童的尊重。”


鲁兵(右一)参加金师附小校庆

在时代浪潮中,鲁兵也被冲击。他曾下放劳动、进干校、做过木匠、当过门卫……但他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1956年,鲁兵主持《小朋友》杂志的编务,为了达到美育的效果,他约请张乐平、特伟、黄永玉、黄胄等知名画家为刊物画插图,还将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关良等大师的作品刊登在上面。当时,在全国的美术专业刊物上见不到林风眠、关良的画,在一本儿童杂志上却出现了。

在鲁兵儿童文学馆中,摘录有不少鲁兵所写的旧体诗句子:“平生不识迎和送,一任浮云去复还”“羞说相人求善价,如何守拙写真情”“静观世事自纷纭,憎爱皆如烈火焚”“敢辞岁暮风霜苦,喜见儿童笑脸开”“生前已为鬼,死后必封神”……据说,琐园村严氏是汉代名士严子陵后裔,这些诗中,可见子陵风骨。

2015年,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来到琐园,写下“曾寄童心付明月,行到琐园思鲁兵”。如今,进入鲁兵儿童文学馆的人们皆可在此体会鲁兵的童心童趣。

义乌做儿童研学的闫幸老师,近两年先后带了200多名孩子到琐园。在这里,他们徜徉在“小蝌蚪田园”,做游戏,念诗,演《小蝌蚪找妈妈》课本剧。闫老师说,她带过的所有孩子都喜欢这个小蝌蚪的故事,因为从中能学到知识,还特别好玩。

鲁兵儿童文学馆的管理员麻志娟曾经当过幼儿园老师。开馆以来,她每过一两个月就会组织村里的孩子在文学馆搞活动,读书分享、做手工、垃圾分类教育、歌舞排练,最近的一期是今年5月1日组织的《劳动最光荣》诗朗诵。她说,欢迎孩子们多来这里看看书,即使是太小还无法阅读的娃娃,也可以按按触摸屏,听一听《老虎外婆》的故事……

(图片除署名外,由金东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邢少红
二审:曹晓恒
三审:杨准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儿童文学看金华
走基层 改文风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