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97年后,林徽因终于领到了自己的毕业证书。
5月18日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林徽因入学宾大百年暨建筑学学位追授庆典,向该校毕业生林徽因颁发迟到的建筑学士学位,表达对她的敬意。
在1918—1941年曾就读宾大建筑学专业的23名中国留学生里,林徽因是唯一一位完成学业但在当时未被授予宾大建筑学位的学生——只因她是女性。
“有一句话是,每个伟大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位伟大的女人……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伟大的建筑师,但今天,林徽因没有站在梁思成背后。”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的这句话令人动容。
这是一场迟到百年的证明。
弗里茨·斯坦纳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张工作照:林徽因在武义延福寺梁上测绘。这是一张以建筑家身份的留影,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民国才女”。
这则新闻,也让人想到一则与金华有关的旧闻——梁思成、林徽因的1934年金华行。因为这次考察,武义延福寺在中国建筑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1933年6月16日,原宣平县华塘村的陈育仁向省教育厅写信反映:宣平县陶村有座“千年古刹”,应予以保护。浙江省教育厅了解该信反映的情况后,下了第1152号训令,指出:“宣平县陈育仁去函反映陶村延福寺为千年古筑,如果实系古代建筑,自应予设法查明保护。”同年12月25日,原宣平县政府发训令“查明保护”。
这成了梁思成和林徽因考察的契机。
193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应邀到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计划,听闻延福寺可能是千年古刹的消息,在完成手头工作后即专程前往考察。
延福寺正殿外面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三期介绍了此行的大致内容:“……经审查测量研究之后,得悉延福寺大殿为元中叶泰定间物,结构犹存宋风,其月梁、梭柱、及柱櫍,皆合营造法式之制。刻正详细研究整理,于汇刊五卷四期发表。又于金华天宁寺发现元延祐间所建大殿一座。江南气候本不宜于木建筑之保存……此次在浙南竟发现二处,实属难得……此外沿途对于江南民居及桥梁,亦随时注意,收获尚称丰富。”
在原计划中,延福寺的调查将与正定关帝庙、山西赵城县广胜寺等6处元代木建筑一起,结集为调查报告出版。遗憾的是,调查报告终究没有面世。
然而,武义延福寺就此在中国建筑史上有了名字。
延福寺大殿横断面手绘图
在梁思成多部著作中,都出现了武义延福寺的身影。
《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得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思成从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延福寺
延福寺大殿斗拱后尾
在《中国建筑史》第七章第二节的“元代实物”中,延福寺作为“元代木构”的一个代表实例入选,并且也是江南地区唯一的元代建筑实例。梁思成用了两张图(如上),并以相当篇幅介绍延福寺的建筑构造:
“在浙江宣平县(寺位于浙江武义县)陶村,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殿平面梁广各五间,近正方形,当心间特大,次梢两间之联合长度,尚略小于当心间,屋顶重檐九脊,阑额之上不施普拍枋,为元以后所不多见……其柱头铺作,则仅上层昂尾挑起其下层昂尾分位乃为乳栿所占。此斗栱全部形制特殊,多不合历来传统方式,实为罕见之孤例……”
《中国建筑史》还选了一张武义民居图,出现在第七章第四节“清代实物”的“民居”中,作为浙赣山岳地带石砌民居的代表。据武义当地考证,该民居为武义樊岭脚村建筑。
武义民居
《营造法式注释》一书,则以延福寺大殿为例,说明月梁、梭柱及櫍形柱础等术语。
这本书中也出现了金华天宁寺大殿的相关内容。在介绍“飞昂”这一构建时,用了一张天宁寺大殿的“上昂”图。
《营造法式注释》一书堪称传奇。顾名思义,这是对《营造法式》一书的注释。《营造法式》,代表古代中国建筑学最高水平的著作,数度失传。1919年,建筑学家朱启钤意外在南京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这本书辗转到了梁思成手中。那是192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的《营造法式》。扉页上,梁启超郑重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
思成徽因有多“宝之”?
梁林二人的婚期是1928年3月21日,3月21日是《营造法式》作者李诫墓碑上刻的日期;他们日后为儿子取名“从诫”,也是取“跟随李诫”之意。
《营造法式》堪称“天书”,书中每个字都认识,然而,作为一部技术性古籍,书中所写内容已很难懂。
梁思成发誓弄懂这本“天书”。没有老师傅,只能去寻找宋代的实例,从中学习。1932年,梁思成第一次出去寻找,在河北蓟县找到独乐寺的观音阁和山门,并从中为《营造法式》的若干疑问找到了答案。此后,中国营造学社每年派出两三个工作组到各地进行调查研究。10多年间,在全国15个省220多个县,测绘、摄影2000多个单位。延福寺即其一。
梁思成在辞世前基本完成《营造法式注释》上、下册的基础文本,之后由营造学社师生整理其遗稿,在1982年出版了上册,2001年出版了全书。
当年中国营造学社的考察成果,在1936年集结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一书出版。序中,梁思成写道:“我们除去将数年来我们调查过的古建筑,整个的分析解释,陆续的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外,现在更将其中的详部照片,按它们在建筑上之部位,分门别类——如台基、栏杆、斗拱等——辑为图集,每集冠以简略的说明,并加以必要的插图,专供国式建筑图案设计参考之助……”
《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在1999年再版,名为《中国建筑艺术图集》。
此书中,有多处延福寺构建出现,如正殿斗拱,梁思成称之为“结构豪放”。又如石櫍与础石、雀替、天花等。
延福寺大殿石櫍及础石
延福寺石櫍及刻花覆盆柱础
延福寺大殿天花
另外,在该书中,还出现了金华一处建筑的身影,那就是北山鹿田书院。书中收录的鹿田书院构建照片为:金华北山鹿田书院井口字花心格扇、雀替。
在雀替一节的简说中,以鹿田书院为例:“此外尚有一种似是而非的雀替。普通雀替的看面多与建筑物的看面平行。浙江金华北山鹿田书院以及成都昭觉寺等作支撑用的东西,其看面与建筑物看面垂直。江南一代用此者甚多,故亦附于雀替内。”
也就是说,梁林二人1934年金华之行考察的古建筑,除了已经众所周知的延福寺、天宁寺大殿之外,还有鲜为人知的鹿田书院。遗憾的是,目前没有看到相关文字记载,仅以此书为证。
鹿田书院雀替
鹿田书院井口字花心格扇
(除第一张和第三张外,其余图片均为相关书籍插图)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