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长留寸木心,贤声远播行人耳。6月21日,“中国好人”姚宝熙遗体告别仪式在兰溪市殡仪馆举行,社会各界人士含泪送别。姚宝熙静静离开,没有留下遗言,却在国内掀起一股感动的热潮。受过他帮助的人,和他有过接触的人,无不痛惜怀念。
斯人已逝,老年宫热闹依旧
兰溪市区和平公园里,古色古香的老年宫照常开放,老人们三三两两,下象棋、打麻将、唱戏、看电视、打乒乓球、打台球……各有所乐。
成富贵今年65岁,在老年宫打了十几年乒乓球。“我基本每天都来,每次打两个小时,这样可以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增强体质,不易感冒。”作为老年宫的常客,他知道姚宝熙为这幢建筑捐献了300多万元。“这里位于市中心,活动丰富,是老人们安享晚年的好地方。知道姚老去世后,我的心情很难受。”成富贵告诉记者。
听闻姚宝熙离世,72岁的王建设眼框湿润,2008年退休后,他基本每天到老年宫当台球区域的志愿者。“我们在老年宫能锻炼身体,还能天天和老友见面,哪个几天没露面,我们就要记挂。我们能拥有这样的场所,与姚老密不可分,他生活那么俭朴,却对社会作了这么大贡献,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老年宫的设计,还是姚工找我帮忙的。”20日,中国石油物资公司原党委书记刘文成到兰溪送别老同事姚宝熙,向大家讲述了2004年老年宫的建设过程。当时,姚宝熙捐资修建老年宫,对设计方案不太满意,主动找到刘文成,让他帮忙找一家设计公司,并明确提出这是公益项目,没有设计报酬。“老年宫建成后,他提议把设计单位的名字刻在碑上,又托人去找知名书法家题名,他自己的名字倒是藏起来了。后来我到兰溪来过几次,他带我看过老年宫,里面很热闹,成了老人们的精神乐园,他很高兴。”
斯人已逝,老年宫巍然屹立,无声诉说着一位老人的大爱无私。
悠悠古村,处处有爱的痕迹
兰芝风情线上,一幢宏大气派的仿古建筑格外显眼,它就是姚氏家庙。姚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姚宝熙曾在里面上过一年学,日军侵华时,家庙被毁。2007年,姚宝熙出资800多万元,村民们纷纷捐款,齐心协力让家庙重新屹立。
6月18日,姚宝熙去世第二天,来自金东区傅村的6名老人走进姚氏家庙,仔细打量建筑细节。“经常有人来参观,”管理员姚国尧说:“这些年,来自义乌的、浦江的、金华市区的参观者很多。”令人唏嘘的是,出资最多的姚宝熙,在功德碑上找不到名字。“他说不要刻他的名字,如果一定要刻,只能刻‘姚先生’,他真的非常低调,这样的好人走了,我们很心痛。”姚国尧说。
姚氏家庙的对面,一个仿古牌楼上写着“姚村”两个大字。穿过牌楼,走进村庄,一幢幢白墙灰瓦马头墙徽派建筑映入眼帘,小桥流水,小巷悠悠,这就是姚宝熙深深爱着的村庄,迄今有700多年历史。在村里,姚宝熙留下的痕迹无处不在。淡蓝色的崇德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4),到本世纪初,破败不堪。“2006年左右,姚宝熙捐了6万还是8万元,将它修建一番,这是他最早帮村里修的建筑,后面又陆续修了很多。”姚村村委会委员姚品元说。与古戏台相连的房子破损,2017年左右,姚宝熙花十几万元修复。70岁的村民姚田元没有成家,住在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里,屋顶漏水,门窗缺失,横梁倾斜,他没有能力修复。姚宝熙出资20多万元,将屋顶全部翻新,内部该换的都换掉,工程队忙了大半年,让姚田元有了一个安全稳固的家。“姚宝熙走了,我很悲痛。”姚田元不善言辞,却记得姚宝熙的好。
斯人已逝,古村里再也听不到一位衣着普通的老人的笑声,却处处可见他对家乡的深情。
“你吃着的饭菜啊,永远是两个素菜一个清汤。你走着的道路啊,永远是为家乡为公益奔忙。一寸木头的力量,深深震撼着奔腾的兰江……”姚宝熙去世后,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的柳文写了一首歌《一寸木头的力量》,歌颂了姚宝熙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一生。
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感恩的心为你唱首歌,就像你并没有离开过……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