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习惯了很多理所当然,从未对这些理所当然有过质疑和思考。比如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是一个看似容易回答的问题,事实上回答起来却并不简单。我就是被《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书名所吸引,它躺在我的购物车里,直到“6·18”,终于凑单成功,经过快递送到手中,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为作者杨素秋作了序。22岁时,杨素秋硕士毕业,报考了王教授的博士生。在阅读书稿前,王教授坦言也未曾深思过“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个问题。看嘛,连一个专业学者、文学教授也有此困惑。王教授讲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阅读经验:从贫瘠中生出一点丰盈,零散却又自由。图书馆这样高大上的名词,当年对于教授也是相当遥远的。
杨素秋的阅读生涯离图书馆更近一些。酷爱读书的父亲曾为她和弟弟打造自家的“图书馆”,5000多册书塞满了一家四口住的20平方米左右房子。每年夏天,父亲总会在阳台晒藏书,家里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姐弟俩就坐在书堆里看得不亦乐乎,这是属于她的美好童年回忆。另一方面,杨素秋的生活也是从一个校园进入另一个校园:生于教师家庭,长在教师家属院,本硕连读后考取文学博士,之后又进入高校当老师。那些大大小小的学校里,总有图书室、图书馆之类的阅读空间。
2020年,杨素秋在陕西科技大学教授文学和美学课程已近10年,孩子也长大了。久在校园的她时常会想,除了教书,能不能走出校园,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一份陕西省委组织部开展第七批博士服务团人选推荐工作的文件提起了她的兴趣,附表中有个专业相近的单位离她家只有两公里。各种条件都太适合,她提交了申请,拟挂职岗位——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这本书的写作素材就来自杨素秋挂职的一年,重点记录了一座区级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9月入职以后,杨素秋畅想了未来的工作重点,写了几页笔记,到局长那里汇报。局长微笑着听完,回答“这些统统不归我们管”……当然,杨素秋也接到了实打实、从零开始的任务——建设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人员嘛,暂时只有她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500万元是碑林区图书馆获拨的资金,是当年整个局里最多的。钱多了,质疑声也来了。“图书馆又不给政府创收,还花那么多钱?”“图书馆有什么用,值得这样投入吗?”刚上任的省文旅厅领导也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周一到周五,有些图书馆人比较少,说明这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可能没那么大,功能没那么重要。那么政府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资金和人力在这上面?”问题递到了杨素秋这里,她习惯从教科书中找答案:图书馆有三大传统功能:一是保留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二是宣传教育,三是满足和提升群众阅读需求,最大程度实现公益性和平等性……在碑林区图书馆开馆后举办的第一场文化讲座中,杨素秋也设置同样的主题,嘉宾用十个字总结: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不备”。
更多的答案,杨素秋用实际行动来作答,比如图书馆里该有哪些书。
100万元的买书预算对于任何一个爱书的人来说,绝对是巨款,杨素秋高兴之余,也惆怅怎么给图书馆选书。刚发布建设图书馆的公告,就有一堆书商敲开了她办公室的门。第一个商人建议买8万册书,正好够上级评估的数量底线;第二个商人说可以打二五折,保证买到400万码洋书籍;第三个商人直接表示几分钟就能配齐数据……书商们发来的书单总有些不对劲,杨素秋恍然大悟:那些书店里卖不动的书、仓库里的滞销书、没啥人看的自费出版书籍,统统被塞进书单,想打包送进图书馆。杨素秋当然不肯买单,她决定寻找靠谱的供应商,自己选书,初步目标是一万种书。
没有现成路径,杨素秋一头扎进了书目的海洋,求朋友问老师推荐好书,也向公众发出征求意见。从熟悉的文学领域一部部挑,搜索畅销书、月度年度榜单等,自然科学、人文历史、哲学、童书、盲文书、碑帖、漫画……一本又一本书飞进书单,准备奔向图书馆。邮箱里发来的每份书单背后,一头连接的是一个个热心无私的爱书之人,一头连接的是走入图书馆的普通读者。
通过杨素秋一路选书的描写,我们也遇见了那些被书籍重新塑造的人生。高三班主任王彦明呼唤“做题家”一起读儿童诗歌,像诗人一样去感受眼前的生活,找回想象力,懂得欣赏美;搞科研的女科学家王焓经历长期心理焦虑后,邂逅书中另一个她,明白科学是专注于做事情;摄影师宋璐热衷于街头摄影,镜头之下是尽量克制和保持底线,去理解他人的痛苦……作者笔法十分细腻,文字诙谐幽默,让人真切感受到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角落,又能从中反思一成不变的现实困境。
因为一篇开馆推文,杨素秋又“闯了祸”,不得不专程向上级领导道歉,却被央视《新闻周刊》报道,有了“公共选书人”的新头衔。在她看来,图书馆不应是一个政绩工程,也不该成为网红打卡地,而仅是一个可以让人安静读书的地方。
本书的最后,杨素秋还讲述了挂职结束前的那场风波。一个“中间人”捎话说要取消她的全部书目,原因是利润太低,拿不到好处。“如果我输了,真对不起那五十位朋友。他们无偿地帮我编制书目,就这样化为乌有。我也愧对老百姓,没能给他们买来好书。”杨素秋跟对方斗智斗勇,表示要将它写进这本书里,来了一招釜底抽薪守卫书目,最终保下了这份珍贵礼物。这本书救下了一座图书馆,它是那么多爱书之人用书构建的精神宇宙。
虽然这本书已放在我的书架,我还是顺手打开浙里办App,在e家书房的一键借阅中下单了一本新书,把它送入金华市图书馆的书目,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遇见它。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