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稻谷,最好的归宿是大地;一位基层干部,对他最好的褒奖是“泥土干部”的称呼。7月2日,“时代楷模”徐利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杭州举行。报告会前,省委书记易炼红看望了徐利民同志家属和先进事迹报告团代表。当前,全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广泛开展向徐利民同志学习活动。当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次次重温徐利民的事迹,就会一遍遍被他传承弘扬“上山文化”、倾心倾情为民服务的执着打动,并且愈发深切地体会到他身上“扎根泥土、心系群众”的鲜明特征,体会到一个共产党员坚如磐石的初心和使命。
“泥土干部”是一种民本情怀。他的名字叫利民,他确实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为民利民上了。为了“给这片土地留下点东西”,他可以不计个人得失,将推动上山文化传承保护作为“一辈子最值得做的事情”,千方百计、攻坚克难,从一个对考古学知之甚少的门外汉,成长为专家型干部;为了解决群众喝水问题,他可以不惧酷暑,戴着草帽往水库工地跑100多趟,让上万村民受益;为了收集百姓生产生活上的难题,他创新推出“民情暖哨”网络平台,特地叮嘱把“暖”字加上去;看到家庭困难的群众,他会悄悄拿出包好的红包……在他的身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句话有了具体模样。如果每位党员干部都能把让人民满意作为价值追求、奋斗目标,“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道历史大考题的答案就不言自明。
“泥土干部”是一种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徐利民身体力行地验证了这一点。因为和群众往来密切,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可以察民情、知民意,总是可以找到问题的破解之法。他能用一场葡萄画展把当地书画和葡萄的优势结合起来;能主动走进直播间为村民带货卖梨;能创设“一卡五单”驻村工作法,把干部“推”到群众中去。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让徐利民的调查研究更扎实,让浦江县的党心民心贴得更紧。
“泥土干部”是一种使命担当。脚下有泥土,是因为心里有群众,肩上有担当。“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山文化的重要批示精神时刻激励着他,探究中华文明根脉源流的历史责任感时刻催促着他,他因此殚精竭虑、因公忘私,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次次赴遗址,一次次请专家。那张跨越15年的“上山申遗与建设路线图”见证着他心中的“国之大者”,见证着他用“50公斤的力量”激发“250公斤的潜能”,见证着他不图虚名、甘做铺路石的实干担当。
“泥土干部”有一种强大感召。徐利民来自基层,就在老百姓身边。他的事迹带着泥土的芬芳、厚重,因而深深打动与他接触的群众和党员干部,深深震撼着与他脚踩同一片土地的你我。他的思想、他的品格、他的情怀,都因为这种“泥土味”而得到升华,百姓们怀念他,同事们佩服他,家人深深地理解了他。一位“泥土干部”走了,还有千千万万的“泥土干部”奋斗在新征程上。徐利民就像一面旗帜,他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引领党员干部立足自身岗位,满怀热情、事不避难,在扎根泥土、服务群众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书写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风采。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