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已是烈日当头,温国香到店先打开空调,又开了风扇,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特色的扎染服饰、精致的布艺摆件、简约不简单的布包……去过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的人,或许走进过转角的婺州染坊产品展示厅,扎染工艺、手工缝制,那一抹靛蓝色里有着一种融合传统手工和现代时尚的别样美,这家染坊的创始人正是婺州扎染非遗传承人温国香。
摆在店里中间货架C位的是金华人熟悉的两头乌造型布艺摆件,当婺州扎染非遗遇见金华两头乌,胖嘟嘟软乎乎的“中华熊猫猪”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
圆圆萌萌的身材,细长打卷的尾巴,两只手轻轻抱起它,柔软舒适,望一眼两头乌那弯弯的笑脸,仿佛能将你的心融化。“上次我徒弟来,看见这只猪就一直抱手里没放开,还说别人玩盘珠,她也盘‘猪’。”温国香笑着说。把婺州扎染非遗和金华两头乌文化结合的想法源于去年设计的十二生肖布艺摆件系列。“一开始,我们做十二生肖的动物布艺时,准备用普通的扎染布艺制作猪。”温国香一边在工作台上缝制,一边介绍,“后来突然想到我们金华不是有‘中华熊猫猪’两头乌嘛,那不如结合一下。”金华两头乌一头一尾是黑色,黑白交界处有灰色“晕带”,用婺州扎染工艺正好可以在白色的布料上晕染出过渡的效果。
设计思路是理想的,制作过程却费时费力。温国香告诉记者,整只猪分为主体和鼻子、耳朵、尾巴等部分。先是主体染布,制作金华两头乌摆件的扎染布料需要特别染色,用纯植物板蓝根提取的色素制成染料,白布两头染上蓝色,中间留白;裁剪的时候要按照染色纹理,一块布料裁成左、右、下三部分;缝制的时候要确保三小片的晕染位置连接准确,还要把提前做好的纯色耳朵、尾巴等部位装上,填充珍珠棉和中草药收口。“拿这条尾巴说,就非常麻烦,两条细长的布缝合后像根小管子,往里面塞棉花,可费劲了。”禾居文旅活动部负责人刘慧媛插了一句,不算染布的时间,制作这样一只两头乌布艺摆件要花一两个小时。
每一只两头乌布艺摆件都需要最后的点睛之笔。“我们用白色、红色棉线手工缝针,每只猪的眼睛都不一样,睫毛弯弯的可以认作母猪,没睫毛的就是公猪了。”温国香说因为神态给人非常治愈的感觉,这款两头乌也有了个别称——“幸福猪”。“现在,这只两头乌也走出了金华,不少经销商将它带到北京、杭州、绍兴等地展示销售。”第一批两头乌布艺摆件制作了500多个,温国香翻找货柜,店里只剩下3只成品。
大猪生小猪,有了两头乌摆件,今年年初,温国香又开始着手第二只猪的设计制作。“这一次,我以金华两头乌的卡通造型,制作成了小香囊。”店里的展桌上,5个小香囊一排挂在架子上,可可爱爱,仿佛猪猪聚在一起说悄悄话,其中有只猪脸没有朝同一边,温国香形容它是生气了。
从工作区翻开存放半成品的塑料袋,温国香取出里面一个靛蓝色香囊,又拿了一个同款成品香囊,放在一起。“你看,这个木耳边短了,整个比例都不对了。”温国香跟刘慧媛说。温国香所说的短,大概也就2厘米,可就因为这2厘米,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她又拉着刘慧媛和同伴一个个拆线,开始返工。“我们温老师啊,就是要求高。”刘慧媛嘴上说着,手上的活也没停下来。“别小看这一点,差那么一点,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温国香说。针头从布的一头穿进,拉出长线,又从另一头扎入,如此反复,上面缝上挂绳,底部再缝上流苏,调整完毕,一个金华两头乌小香囊就完美了。
“这批是今年5月发到山东和金华周边村庄的共富工坊加工送回来的半成品,有些细节还没到位。”温国香解释,香囊制作材料依然是植物染制的布料,缝成长方形口袋,塞进棉花和中草药,留一边收口。它的制作工艺相对于两头乌摆件来说更加简单,适合初学者,在农村的留守妇女就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赚取工费。“像这样的小香囊制作材料包,也很适合开发成手工课程,作为乡村研学的一部分。”
“金华佛手,还有岩头的神牛传说,我也在想能不能做刺绣或相关产品。”接下来,温国香和团队还将计划立足传统文化,设计更多具有金华本地特色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更接地气也更聚人气。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