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 上世纪70年代,金华“两头乌”养殖场长啥样?

金彩云客户端>文化 记者 杨霄 徐莹
2024-08-20 06:08

ImageFetcher (3).jpg

山坡上,两排长长的平房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金华县养猪先进单位——孝顺区金轮公社杨大龙村养猪场。

ImageFetcher.jpg

暖阳下,一群金华“两头乌”在养猪场外的空地上围着猪槽吃食。

ImageFetcher (4).jpg

几名养殖员举着锦旗拍了一张合影,记录下他们的光荣时刻。

ImageFetcher (1).jpg

草地上、收割后的谷场上、猪栏一角,“两头乌”们或自在觅食,或接受饲养员的照料,享受放养时光。

ImageFetcher (2).jpg

这一组上世纪70年代养猪场的珍贵图片,是由摄影爱好者楼新民拍摄的。近日,记者联系上他,从他那里了解到这组照片背后的故事。

今年75岁的楼新民是金华市国税局的退休干部,年轻时迷上摄影,不但自学成才,他的冲洗技术在那时候也是小有名气。“我当时与金华县文化馆负责摄影的徐立辛关系较好,他也是我的摄影指导老师。所以孝顺那边有些需要拍照的工作,徐立辛会寄胶卷来叫我去拍。”

1978年下半年,楼新民在当时金华县孝顺区文化站文化员黄芳正的带领下,前往孝顺一带拍摄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和农村多种经营先进典型的劳作场景。“我们两人骑着自行车,花了两天时间,拍了收割晚稻、蘑菇种植和采摘、贵金属提炼、水库建设,还有‘两头乌养殖等。”

当时,一个胶卷可拍12张(6×6)或16张(6×4.5)。每次拍摄前,楼新民都要调好拍摄参数,一遍遍取景,然后慎重地按下快门。

“可惜有点反光,锦旗上的字看不清楚。”楼新民说,当时他用的是海鸥120相机,不像现在的数码相机可以自动测光,自动设定拍摄模式,能立刻看到拍摄效果,“那时拍照片完全凭经验,照片好不好,要等冲洗出来才知道

有几张照片上画有方框,楼新民说,这是他在照片放大前勾画的重新构图裁剪标记。“那两天大概拍了四卷胶卷(48张),当年拍得好的照片都送到文化馆或者相关公社、生产队去做展览了,留在我手里的都是选剩下来的,没想到现在竟成了珍贵留存的旧时光。”


编辑:潘慧
二审:赵如芳
三审:章果果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城市记忆之金华味道”征集活动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