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奋进再登高

义乌国际商贸城勇担使命再造辉煌

金彩云客户端>专题 记者 龚喜燕 方静 钱旭升/文 楼冀阳 时宽兵/摄
2024-09-20 07:09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调研,走访了五金工具配件商铺、伞铺等,详细了解义乌国际商贸城发展对外贸易、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并鼓励商户们:“义乌的小商品、大市场,不断地再造新的辉煌。”

一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地再造新的辉煌”的殷殷嘱托,持续深化“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坚定信心、感恩奋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厚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发展蓝图奋勇前行,努力打造更宽领域参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标杆、更高水平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标杆、更深层次做优营商环境的标杆、更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的标杆,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典范、不断地再造新的辉煌不懈奋斗。

学思践悟 锚定目标加油干

中国小商品城日用百货行业商会会长、丽挺衣架品牌创始人黄洪鸣回想起一年前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我们作为市场经营户代表在现场。我站在第一排左边第一个,看到总书记满脸笑容,挥手向我们走来,心情太激动了。”

面对市场的商户、小企业主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义乌作出了贡献,还要再作新贡献。你们每个人都是义乌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还要继续努力、再造辉煌。”

“这一年来,我们牢记嘱托,铆足干劲,感恩奋进,取得了一些新突破。”黄洪鸣说,去年10月开始,百货商会上下团结一致,勤修“内功”、齐练“外功”,提升行业整体形象和品牌竞争力。如发动四区3400多户日用百货经营主体,对2600多间百货商铺进行视觉装饰升级,亮出首条“日用百货创新精品街”;积极推动塑料衣架、竹餐具等2024年首批义乌小商品团体标准制定,并首次邀请外商参与,提升小商品标准的国际性;7月成功举办义乌首个日用百货科技创新展,引领日用百货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展场联动为市场商户链接全球更多客商,助力“义乌制造”走得更远。

商户们忙着“强身健体”谋发展,义乌也积极为市场转型提升赋能。

这一年来,商城集团锚定“打造典范、再造辉煌”的目标,紧扣保持市场繁荣这一主题主线,全力推动实体市场迭代升级,优化市场经营环境;加快建设全球数贸中心、积极构建数贸服务生态、做强数字金融;实施市场品牌出海行动、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走出去、引进来双向联动,赋能经营户主动拥抱新市场、新零售、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不断推动市场发展稳中向好,推动“中国制造”更好触达全球市场。

“我都当外婆了,想不到还能成为‘外语达人’,被很多外国客户夸‘厉害’。”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国际商贸城二区的星宝伞业店面时,张吉英正拿着手机,在10多个不同国家客户组建的微信群里发新品介绍、数字名片、询单回复。她的两部手机里,加了2万多个客户微信。

回想起20年前二区市场刚开业时,张吉英用计算机与外商完成首笔海外订单。如今,面对一拨拨上门的多国客户,她已能熟练地用外语交流,把“一把伞”卖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借助义乌发布的全球首个商品贸易领域大语言模型以及全新升级的Chinagoods AI智创服务平台,今年她和市场内众多勇于尝新的经营户成为首批“AI数字老板娘”,能“说”36国语言。这项新技能不仅为她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户,更引领全球数字贸易新风尚。

面对新技术、新潮流,张吉英仍像年轻人一样敏锐,与时俱进。当前国潮风盛行,她趁势开发一系列新国风雨伞。张吉英说:“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星宝伞业店面时,看了全新设计上市的‘中国风’雨伞,问了很多细节。我们会加大自主创新和新款开发力度,让更多优质的中国产品和品牌享誉全球。”

去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抽样成交额连续33年居全国专业市场第一。今年1—8月,市场成交额1783.7亿元,增长21%;日均人流超22万人次,日均外商保持在3800人以上。

在“打造典范、再造辉煌”的号角声中,义乌不断强化市场改革赋能,以“五个典范、十方面跃升”为引领,聚焦打造市场之城、开放之城、改革之城,抢抓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机遇,打头阵当先锋做示范,努力实现短板弱项全力突破、长板优势全新塑造、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等全面跃升,凝心聚力建设令人向往的幸福美好义乌。

内联外拓 促进更高水平开放

今年以来,义乌大力推动市场、品牌走出去,境外客商请进来。商户们借梯登高,“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物美价廉的“义乌制造”越来越多出现在外国街头。

“她家的产品很不错,在非洲那边卖得很好。”日前,在国际商贸城二区“冠匠工具”店铺,记者巧遇阿尔及利亚驻义采购商阿里。他正在和店主张翠艳洽谈品牌代理合作事宜。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家店里看过几款新产品。如今店里陈列的产品又增加了几十款新品。张翠艳说:“这些产品都是我们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我们始终坚持这一竞争优势,不断推陈出新。”

在一旁的阿里说,2024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刚闭幕不久,中非关系更加紧密、合作前景光明,这也坚定了他做大做强非洲市场的信心。“义乌小商品尤其是五金工具类质优价廉,在非洲很有竞争力,此时正是拿下品牌代理的好时机,一定要抓住。”

对此,张翠艳也乐见其成:“如果合作顺利,我们品牌可以通过阿尔及利亚打开摩洛哥、利比亚、埃及等北非市场。”

据悉,作为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窗口,目前义乌市场上出口商品近1/5发往非洲;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中,非洲客商占比超过10%。仅今年1—7月,非洲客商入境超5万人次,其中常驻义乌的非洲商人超过3000人。另据海关统计,前7个月,义乌对非洲进出口683.3亿元,同比增长15.4%。

在五金工具行业深耕20多年的陈燕贞,已先行一步布局海外市场,其自主品牌“FINDER”远销非洲、中东、南美市场。“目前我们已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品牌,其中在非洲的品牌代理率先实现全覆盖。”身为中国小商品城五金工具行业商会会长,陈燕贞说,“今后我们将继续紧跟国家战略步伐,加快品牌出海,把中国的好产品推向全球。”

在全新的经济形势下,从“坐商”转变为“行商”,抱团走出去抢订单、拓市场,已成为义乌商户的共识。去年9月,义乌小商品城“品牌出海”计划向全球发布,通过品牌策划、形象设计和模式输出等方式,借助海外分市场、海外仓、海外展厅、Chinagoods国家站以及海外展五大模式,全力帮助义乌商家和商品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该计划启动一年来,义乌已在全球建立6个FBC海外仓、8个海外站点,举办了9场海外展会,设立12个海外展厅,业务遍及18个国家,链接近3000家市场主体共同出海。

义乌文化用品行业协会抓住机遇,抱团出海,做大做强。去年11月带着300多人的参展团“包机出海”,在印尼举办义乌首个行业境外自办展,3天斩获1.5亿元意向成交额。今年以来,该协会先后组团赴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俄罗斯等国开辟新市场。5月,41万平方米的义乌文具产业园动工,可容纳百家文具企业入驻,助力实现工贸一体化发展。近期,该协会一边筹备11月在义乌举办的秋季文化用品展,一边忙着组团再次扬帆起航,下月初将在印尼举办第二届文具展。

110多万在册市场经营主体、7.5万家商铺,以及背后关联的210万家中小微企业、3200万产业工人,足以让这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成为观察中国经济的一张“晴雨表”;拥有全球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的义乌,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重要门户。使命在肩,义乌勇当“窗口”先锋,通过“市场万里行”等行动,积极内联国内市场、大力外拓海外市场,力促“两个市场”融合发展、双向联动,推动更高效率货通天下、更高标准接轨国际、更高水平买卖全球,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

“买卖全球” 架起中外沟通之桥

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外商比比皆是。与商户交流、看样、下单、加微信……简单一番操作,货值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元的单子就谈成了。一张张采购清单,很快转化为一个个货柜,漂洋过海把“中国制造”送到全球消费者手中。

据统计,目前在义乌外商已突破2万人,去年有36.87万人次外商入境,今年上半年入境外商增长了170%。这些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就是义乌市场的“订单之源”,每年把市场上210万种商品源源不断销往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尼泊尔外商毕需努就是其中一员,他在义乌待了22年,经营外贸公司和供应链管理公司,妻子是中国人。回想起去年在义乌市场与习近平总书记交流时的场景,毕需努感觉温暖:“习主席问我生意做得怎么样,产品丰不丰富,我告诉他,这里产品很丰富,想得到都能买到,想不到也能买到。”

那时,毕需努和在义乌的尼泊尔伙伴,正期盼和推动南亚班列的开通。一年后,梦想成真。不久前,他在朋友圈转发喜讯,南亚班列(义乌—日喀则—加德满都)试发成功。

“南亚班列开通后,我们要把更多尼泊尔好产品引入义乌,然后通过义乌这个大市场销往全球各地。”今年以来,毕需努和团队积极对接中尼贸易。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今年3月,尼泊尔投资研讨会暨国际市场开拓会在义乌举行;4月底,义乌国际商会浙江代表团一行16人赴尼泊尔考察,准备筹办“尼泊尔—中国义乌”南亚经贸展会。

毕需努告诉记者,每年尼泊尔商人往来义乌已超6000人次,两地人文交流和经贸投资合作发展势头良好。去年,义乌和尼泊尔进出口贸易额达4.15亿元。

外商就像一座座桥,架起义乌“买卖全球”的通途,也架起中外沟通交流的友谊之桥。全球客商、世界美食、异域文化,在这座国际化的都市交融共生、异彩纷呈,也演绎了无数“洋青年”在义乌成就创富梦的故事。

这段时间,来自伊拉克的卡米来马不停蹄地在山东青岛、日照等地考察,准备推广公司的空运和海运业务。他在义乌经商20多年,主要从事进出口生意。

去年9月20日,卡米来在市场采购小商品时遇到习近平总书记。这次经历让他对义乌的发展更充满信心。

当月底,他就开始筹备新公司,打算从事空运和商务信息咨询业务。今年1月,两项新业务上线。“空运主要是帮客户把货物从中国送往伊朗、土耳其、卡塔尔等国家。得益于近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发展迅猛,这项业务一推出就受到顾客欢迎。估计下个月,我们揽货会超过1吨。”卡米来说。

另一家商务信息咨询公司,则为驻义外商提供翻译、公司注册、协助办理签证等服务。卡米来说,每年这么多外商进出义乌,有各种涉外服务需求。他将利用义乌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外籍调解员和义乌市移民事务金牌志愿者的身份,免费为外商提供贸易纠纷调解、对接相关部门等服务。

“原本我只是想在义乌做生意,现在我把家也安在这里。我吃中国菜,交中国朋友,参加中国的公益活动,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卡米来笑着说。

以商为媒,义乌得以货通全球;以货为纽,也联通民心,推动民间外交。驻义的约旦外商穆德表示:“我们会不断向外推介义乌,把义乌小商品卖得更远。”

如今,国际化已成为“世界超市”义乌的底色,也是对外讲好义乌故事的最大IP。数万名外商在这里自在地创业、生活,同样是这座城市用小商品转动大世界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共享者。


编辑:胡婷 潘慧
二审:王龙玉
三审:卢发扬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专题】时代使命 金华答卷

精彩评论( 0